首页> 中文学位 >胡塞尔哥廷根时期“同感”概念研究
【6h】

胡塞尔哥廷根时期“同感”概念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论文指导小组成员

摘要

导言

第一章 “同感”的经验、概念与历史

1.1 同感经验种种

1.2 作为术语的“同感”概念

1.1.1 审美同感与陌生经验中的同感

1.1.2 同感与同情

1.3 利普斯的“同感”概念对胡塞尔的影响

1.3.1 胡塞尔的“同感”术语来源于利普斯

1.3.2 胡塞尔同感概念与利普斯的区别

1.4 施泰因与舍勒的“同感”研究

1.4.1 施泰因对同感概念的辨析

1.4.2 舍勒的“同一感”:万物一体

第二章 同感问题在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地位

2.1 胡塞尔晚年理想中的现象学哲学体系

2.1.1 胡塞尔与芬克1930年论定的现象学哲学体系纲要

2.1.2 同感问题与胡塞尔的历史哲学

2.2 《逻辑研究》和《观念Ⅰ》中的他人问题

2.2.1 《逻辑研究》中关于体验的传诉

2.2.2 《观念Ⅰ》的缺限

第三章 研究同感问题的方法论准备

3.1 “现象学基本问题”讲座

3.2 向着“主体际性”的现象学还原

3.2.1 重申“自然态度”的排除

3.2.2 动机引发的关系

3.2.3 普遍的动机引发的效果

3.2.4 当下化的双重还原

3.3 向着主体际性还原之后的同感问题

第四章 我的身体场域与“同感”的可能性

4.1 自我的领域:自我与他者的一般性区分

4.1.1 自我同一性在内在的时间性统觉中构造起自身

4.1.2 原真性领域与自身感知

4.2 我的身体

4.2.1 意识对身体的依赖性

4.2.2 身体上的感受域、定位与动感

4.3 身体的扩展与替代

镜像中的身体复制:我只能拥有一个身体

欺骗与弄错的情况

想像的中的替代

零位显现的扩展

可能的身体扩展:人类活动的一切成果

第五章 多重概念表述中的“同感”

5.1 同感与类比

5.1.1 同感作为一种类比着的统觉

5.1.2 但同感不是类比推理

5.2 统觉、共现与当下化

5.2.1 普遍的统觉

5.2.2 共现与体现

5.2.3 当下化与陌生感知

5.3 同感与想像

5.3.1 同感不是类比着的图像意识

5.3.2 但想像作为同感的条件

5.4 在什么意义上同感是一种感知

5.4.1 行为的充实问题

5.4.2 移步换景的连续性

5.4.3 “如果——那么”模式

5.4.4 开放的充实过程

5.4.5 主体性的本质:视角

5.4.6 陌生感知向自身感知的回指关系

第六章 同感如何构造起主体际性

6.1 自我与他我的统一性条件

6.1.1 先验条件:统一构造起来的客观时间性

6.1.2 现实可能性:身体与自然作为中介

6.2 完全的同感之不可能性

附录 埃特蒙德·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体系”计划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笔者阅读和研究胡塞尔现象学过程中,深深地为其哲学研究的严格性、彻底性和为一切知识奠基的抱负所折服。随着对《胡塞尔全集》第13-15卷“主体际性现象学”文稿的研究,多年来在许多争论中被有所误解的胡塞尔现象学的本来面貌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笔者面前。“同感”概念是胡塞尔构筑其主体际性现象学的核心概念,笔者尝试以此为契机阐述胡塞尔的主体际性思想,进而促进对胡塞尔整个哲学体系及其宏旨的理解,并期望借他的理论本身回应一系列针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唯我论”的指责。限于篇幅和研究进度,这里暂且以胡塞尔哥廷根时期(1901-1916)的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
  第一章对“同感”概念的问题史进行了一定的梳理与比较,并最后指出,胡塞尔“同感”概念的特殊性在于,它是其建构主体际性现象学的基石,而且同感要放在胡塞尔现象学的整体旨要与方法上去理解。
  于是第二章马上试图重构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整个体系的理解,并回顾了同一时期出版的胡塞尔代表作中的“他人”问题。这里借助1930年胡塞尔和芬克制定的他的哲学体系的纲要来说明,以同感问题为核心的主体际性现象学在它整个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章详细探讨向着“主体性”的还原方法如何发展成向着“主体际性”的还原方法。这涉及胡塞尔在1910/11冬季学期做的“现象学基本问题”讲座,他认为自己正是在这个讲座中已经解决了对先验现象学的唯我论指责。主体际性领域被纳入先验现象学的考察范围首先就得益于这种方法论的突破。
  第四章从自我与身体出发,梳理“我的本己领域”的特征,从而表明陌生经验是如何被在这样的原真领域中被“动机引发”的,同感如何可能植根于纯粹自我的那些意识经验。
  第五章探讨多重概念表述中的同感,将其与其它相关概念进行比较研究,以获得胡塞尔试图对同感进行描述和重构时的那些理论要点。
  第六章最后简要探讨一下以同感为纽带他人如何与我构成一个共同的精神世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