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代弘嘉之际吴中文学思想研究
【6h】

明代弘嘉之际吴中文学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弘嘉之际吴中文化传统与文人心态

第一节 士商阶层的交融与文人心态之新变

一、士商阶层的交融与文人情感的偏移

二、吴俗尚侈与靡丽文风的崇尚

第二节 博雅好古与立言不朽

一、博雅好古

二、立言不朽

第三节 悠然自适与任情而真

一、悠然自适与尚隐的生活趣向

二、任情而真与狂诞的生命情调

第二章 弘嘉之际吴中文坛对时文的反思与批评

第一节 对时文的反思与批评

一、时文阴影中的吴中文人心态

二、时文与学风之空疏

三、时文与士风之沦落

第二节 时文与古文辞

一、立言与古文辞

二、时文与古文关系之调整——对时文的另—种反思

三、以古文为时文——吴中文人对时文创作理论的重构

第三章 弘嘉之际吴中文人文统观

第一节 秦汉文观

一、史书之“实录”

二、王鏊与秦汉文法论

三、祝允明与“拟经”说

第二节 六朝文观

一、以相丽益,此古之道也

二、祝允明与其中庸说

三、与七子派六朝文观之比较

第三节 唐宋文观

一、王鏊与其崇韩论

二、祝允明与“轶宋窥唐”说

三、祝允明与七子派反唐宋说的比较

第四章 弘嘉之际吴中文人文章诸论

第一节 文质说

一、以真振质——“质”的内涵与价值构成

二、祝允明与“自然丰茂”说

第二节 文法论

一、以真振质——“质”的内涵与价值构成

二、文者,学之饎也

第五章 弘嘉之际吴中文人诗统观

第一节 汉魏六朝诗观

一、“上访汉魏,古意犹存”——以徐祯卿的“由质开文”说为中心

二、性情与音韵之辨

三、“包文挟质,谁不谈之”——以黄省曾、黄姬水对六朝诗的品评为中心

四、与七子派六朝诗观的比较

第二节 唐宋诗观

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关于唐诗之兴寄闲远

二、“俚言却许朱弦和,真味似将玄酒尝”——关于白居易

三、祝允明与其抑杜论

四、“举世宗唐恐未公”——唐宋诗之辨

五、祝允明与其剌宋诗论

第六章 弘嘉之际吴中文人诗歌诸论

第一节 主情说

一、主情说的内涵与价值构成

二、徐祯卿与其“因情立格”说

三、黄姬水与其“性灵”说

第二节 诗法论

一、祝允明与其体、制、格之辨

二、博学、精思、新变——吴中文人诗歌创作路径论探折

三、杨循吉与其“学问力到点化功成”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有关明代弘治到嘉靖之际吴中文学思想的研究虽成果颇丰,但讨论内容大多集中于“吴中四才子”生平、思想以及创作的分析及对其文化意义、思想意义的阐释,且往往以诗歌领域的研究为重点。本文以为这一领域仍存在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弘嘉之际吴中文学思想研究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对上述内容的揭示,还可拓展至对文章领域所蕴含的文人心态及文学审美观的探求,尤其是对尚未充分引起重视的其他较为重要文人的考察更应是题中应有之义。本文研究的旨趣即在于此。
  本文秉持宏观分析与微观探究结合的研究立场,将分六个章节就弘治到嘉靖之际吴中文学思想展开探讨。第一章主要从文化环境、文人心态及其新变两个方面,揭示弘嘉之际吴中文学思想形成的基础和诱因;第二章分析吴中文人对时文的认识与思考。首先在试图展述时文阴影笼罩下吴中文人心态的同时,揭示他们对学风空疏以及士风沦落反思的成因。其次以“立言与古文辞”为切入点,探究他们排击时文的深层原因;同时,着重考察为挽救文章之弊,吴中文人在时文与古文辞关系上所作的调整。第三章到第六章,主要围绕吴中文人的文统观、文章诸论、诗统观、诗歌诸论进行梳理与探讨。文统观一章重点探析吴中文人的文章崇尚态度。其中,秦汉史书实录精神,以及六朝文章“文”之特质,是他们凸显的重点;而对于唐宋文尤其是宋文的态度,吴中文人内部则出现了分化。就文章诸论而言,他们在试图以“真核”质素拯救文章的同时,对文、质之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辨析,并表现出对文学性的重视。诗统观一章,则主要探讨吴中文人的诗歌宗法取向,着重考察他们对六朝尤其是谢灵运诗歌的关注,并进而辨析其对王维、孟浩然一派山水田园诗倾羡的深层原因;同时,不少文人标举“语取畅心,不由雕刻”,以至白居易、陆游成为他们师法对象。就诗歌本质特性而言,吴中文人倡导主情说,在对“情”之内涵以及价值构成进行深入思考的同时,“真”之精神质素成为其诗歌价值的判断基准,以强调个性化情绪的自由发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