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白蛇传”的跨媒介改写——以七十年代以降的港台地区改编作品为对象
【6h】

“白蛇传”的跨媒介改写——以七十年代以降的港台地区改编作品为对象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白蛇传”的改编众相

一、青蛇启蒙版白蛇传——林怀民舞剧《白蛇传》(1975)

二、精神分析版白蛇传——刘以鬯小说《蛇》(1978)

三、宗教关怀版白蛇传——李乔小说《情天无恨》(1983)

四、四角纠缠版白蛇传——李碧华小说《青蛇》(1986)

五、许仙反串版白蛇传——夏祖辉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1992)

六、法海无能版白蛇传——徐克电影《青蛇》(1993)

七、同男同女版白蛇传——田启元话剧《白水》(1993)、《水幽》(1995)

八、魔幻大片版白蛇传——程小东《白蛇传说》(2011)

第二章 “白蛇传热”的文化性考察

第一节 故事内在的阐释空间

第二节 创作者的主体动因

第三节 宏观环境的外部催生

一、台湾:横的移植,回归现实,乡土情深,民族觉醒

二、香港:横的移植,纵的传承,多元并举,锐意创新

第三章 “白蛇传”改编的媒介性因素

第一节 舞台媒介形态下的“白蛇传”改编

一、肢体的抒情

二、欲望的视觉性呈现

三、舞台实验与性别的颠覆

第二节 印刷媒介形态下的《白蛇传》改编

一、走向内心的文字

二、印刷媒介的时空差异

三、艺术性与商品性的互渗——高雅媚俗的博弈

第三节 电子媒介形态下的“白蛇传”改编

一、视觉符号的动态展开

二、不同消费空间的叙事策略差异

三、商品性主导——受众明星的傀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白蛇传”民间传说是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历经千年,经久不衰,成为我国流传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从民间口耳相传到文人写定成书,“白蛇传”历经了漫长而复杂的变迁过程。时值近代,“白蛇传”的改编开始进入增益期,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降的港台地区,成为了“白蛇传”改编的渊薮。本文抓住了这一时期港台地区“白蛇传”改编的活跃性与特殊性,选取了舞台、印刷、电子三种媒介形态的典型代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跨艺术与跨媒介的视角为研究视域,一方面通过文本细读、研究作家作品、回溯时代背景来针对“白蛇传热”进行文化性考察,另一方面借助传播学理论、艺术传播理论以及艺术理论来分析媒介形态对内容的规训,从而结合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来探析这一时期港台产生白蛇传改写热潮的双重根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