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上海城市听众收听行为变化分析类型化新闻广播优化之道——以新媒体时代东广新闻台改版实践为例
【6h】

从上海城市听众收听行为变化分析类型化新闻广播优化之道——以新媒体时代东广新闻台改版实践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新媒体环境下上海城市听众收听行为的嬗变

2.1 上海城市听众整体规模下降但降幅并不显著

2.1.1 青少年听众流失明显 中老年听众增长显著

2.1.2 上海城市广播听众以退休人员及普通职员为主体

2.2 上海城市听众收听行为因广播收听设备多样化而产生改变

2.2.1 上海城市听众人均收听时长逐年走低

2.2.2 主要收听场所仍为家中但在车上的收听比重持续提升

2.2.3 上海城市听众收听行为存在本地偏好

2.2.4 上海城市听众在家以外收听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汽车拥有率提高

2.3 上海类型化新闻频率听众收听行为分析

2.3.1 东广新闻台听众构成与上海城市听众整体构成一致

2.3.2 东广新闻台听众的忠实度近年来呈现整体下降趋势

2.3.3 东广新闻台听众的信息偏好:社会新闻需求较大

2.3.4 滚动新闻影响力仍需提升

第三章 城市听众收听行为变化对类型化新闻广播的影响

3.1 从受众收听行为变化分析类型化广播的发展

3.2 东广新闻台2012年改版:对于受众意识的注重

3.2.1 确立“全搜索、锐新闻”模式

3.2.2 塑造新闻深度理念

3.2.3 强化突发新闻应急机制

3.3 街头拦访:听众对东广新闻台2012年改版较为认同

第四章 从城市听众收听行为看广播及新媒体融合之道

4.1 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广播传播渠道的拓展

4.2 传统广播应对听众收听行为变化在新媒体应用上的尝试

4.2.1 网络收听的热窗口与冷互动:收听不便带来的听众流失

4.2.2 微博运营深度与浅层:对新媒体互动特征的深度融和

4.2.3 微博寂静与微信崛起:提升新媒体营销的精准性

4.3 新媒体与传统广播功能融和下广播受众的深层变化

4.3.1 媒体与受众的传受角色在新媒体环境下互相转换

4.3.2 传统广播的内容增值模式将随目标受众的拓展而发生变化

4.4 新媒体语境下广播传播的优化之道

4.5 结语

参考文献

注释

附件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面对新兴媒体的挑战以及传媒格局的改变,广播媒体既有的影响力正受到明显的影响:移动群体兴起、手机、电脑等收听终端多样化,微博等信息平台的发展壮大,导致人们的选择性空前加大,媒体的稀缺性不复存在。尤其是广播媒体的接触率已远低于电视、报纸、网络。调查显示,上海城市听众整体规模逐年下降,人均收听时长也随之缩短,主要收听人群以中老年听众为主,广播媒体的接触率低、收听时间呈下降趋势以及年轻听众群的流失,已经成为阻碍广播媒体发展的主要症结。
  这种影响力的下降在广播新闻尤其是类型化新闻电台表现得更为明显:广播新闻长期以来拥有的两大优势——时效性和互动性在新媒体语境下受到了极大冲击。这种媒介竞争格局的形成,与城市听众的收听行为变化不无关系,听众构成的差异、收听设备的变更、收听需求的不同等,都会令听众的收听行为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广播媒体的市场份额。了解当今广播听众的群体结构、分析广播听众的收听行为变化以及收听偏好,对于广播媒体在激烈竞争中,维持现有听众群并以较低成本赢得更多新听众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上海地区唯一的类型化纯新闻频率,东广新闻台的听众构成以及收听行为的变化趋势与上海整体城市听众的构成和趋势一致,但近年来东广新闻台听众的忠诚度有所下降。这意味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一部分上海城市听众。然而,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分流与重组同在,也因此对于传统广播而言,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媒介融合增强了广播传播效力,广播与受众的传受关系也随之改变。传统广播播媒体尤其是类型化新闻广播如何在新媒体化进程中,重新聚合受众,并以音频广播为主体,实现多平台跨媒体产业化发展,值得广播从业人员思考。本文结合上海地区唯一一家类型化新闻电台东广新闻台近三年来的改版实践案例,考察上海城市听众收听行为及需求的变化对于类型化新闻广播内容生产以及传播渠道上的影响,认为随着目标受众需求的个性化以及互动深度的加深,形成受众主导的内容生产方式以及融合更多元的渠道绑定终端是必然趋势,并由此提出类型化广播频率的优化之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