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记者社会形象及与新媒体使用之关联性研究——对鲁、沪二省市三类群体的对比分析
【6h】

记者社会形象及与新媒体使用之关联性研究——对鲁、沪二省市三类群体的对比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媒体

二、记者

三、社会形象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有关记者形象研究述评

第二节 国内有关记者形象研究述评

一、台湾和香港的研究状况

二、大陆的研究状况

三、我国记者形象的研究空间

第三节 我国记者形象变迁简述

一、1949年之前:文人论政之传统

二、改革开放之前:作为党的宣传工作者

三、改革开放之后:双重角色

第四节 本研究所要研究之问题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资料搜集与资料分析

一、资料搜集

二、资料分析

第二节 研究变量及其操作化

一、记者的社会形象

二、新媒体使用

三、人口学变量

四、本文研究框架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选取

一、新闻记者之抽样

二、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之抽样

三、其他社会公众之抽样

第四节 问卷预试与信度效度分析

一、记者社会形象量表

二、新媒体使用目的量表

三、新媒体使用时间量表

四、其他变量之操作化

第四章 资料分析(一):记者的社会形象分析

第一节 三类群体对记者形象的总体评价分析

一、三类群体对新闻记者形象认知的总体描述

二、三类群体对记者形象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第二节 不同人口变量对记者形象感知的差异分析

一、不同性别的三类群体对记者形象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二、一般民众的常住地对记者形象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三、不同教育程度的三类群体对记者形象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四、不同年龄的三类群体对记者形象认知的差异分析

五、不同收入的三类群体对记者形象认知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不同人口变量对记者形象评价的预测分析

一、不同人口变量对记者职业素养的预测

二、不同人口变量对记者作风道德的预测

三、不同人口变量对记者功能角色的预测

四、不同人口变量对记者生活形态的预测

五、不同人口变量对记者总体形象的预测

第五章 资料分析(二)记者的社会形象与新媒体使用关联性分析

第一节 新媒体使用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一、新媒体使用时间段量表

二、新媒体使用目的量表

第二节 新媒体使用对记者形象各因素的影响关系

一、新媒体使用对职业素养评价的影响

二、新媒体使用对作风道德评价的影响

三、新媒体使用对功能角色评价的影响

四、新媒体使用对生活形态评价的影响

五、新媒体使用对记者总体形象评价的影响

六、新媒体使用概况对记者社会形象的路径分析

第六章 研究发现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三类群体所持记者的社会形象:同中有异

二、新媒体使用与记者社会形象的关联性:区别明显

第二节 研究讨论

一、传统媒体与人际传播在记者形象认知方面的威力

二、媒介的媒介:作为认识渠道和补充角色的新媒体

三、一般民众对记者的想象与建构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新闻记者、新闻专业学生和一般民众三类群体对记者形象的评价以及同新媒体使用之间的关联性。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调查研究获知现象,以深度访谈获知深层次的原因。本研究在上海和山东二省市共选取三类有效样本689份。研究资料以用本研究之问卷资料的分析以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项目分析、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测、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主要研究发现如下:
  本研究将记者形象划分为职业素养、作风道德、功能角色和生活形态四个方面。经过研究,我们发现:三类群体对记者形象评价都成较高的正向,记者在社会各部分民众中仍然具有较好的社会形象。记者对自身群体形象的评价比一般民众的评价要高,尤其在职业道德和总体形象方面。
  三类群体之间,不同人口变量对记者形象评价有差异。总体而言,不同人口变量中,新闻记者对其自身群体的评价一般都最高,而一般民众对记者形象及其各因素的评价一般都最低。在三类群体内部,不同的人口变量,三类群体对记者形象几个方面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差异。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常住地、教育程度和收入)对三类群体所持关于记者形象之评价具有很明显的关联。
  不同群体的新媒体使用与其所持记者社会形象关联性有较大的差别。对一般民众而言,其新媒体使用与其所持记者社会形象关联性不强。但是就新闻记者和新闻专业学生而言,其新媒体使用与其所持记者社会形象关联性较强。新闻记者群体新媒体使用的时间段和使用目的对其所持自身群体之社会形象所有方面均具有显著的预测力。新媒体使用依赖度与使用目的对新闻专业学生所持记者形象各因素有着一定的关联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