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体制性吸纳与二战后东亚国家政治转型——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的比较分析
【6h】

体制性吸纳与二战后东亚国家政治转型——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的比较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解释对象:二战后东亚国家的政治转型

一、为什么将二战后东亚国家的政治转型作为研究对象

二、东亚国家政治转型的不同类型

第二节 政治转型中的精英和结构——本文的研究视角

一、精英行为与政治转型

二、在结构中的行动者

三、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比较研究——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以不同转型类型的代表国家作为分析案例

二、通过比较方法来澄清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

一、对政治转型的新解释

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解释政治转型

第一节 解释视角的转变:从结构到行动者

一、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对民主化的结构性解释

二、从结构性视角到行动者视角

第二节 转型次序与转型模式

一、对转型次序的解释

二、对转型模式的解释

三、民主转型学及其问题

第三节 结构性因素、精英与政治体制的维持和崩溃

一、结构性因素与政治体制的维持和崩溃

二、精英和解、精英吸纳与体制的维持与崩溃

三、精英和解、精英吸纳与体制性吸纳

第三章 分析框架: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政治体制、民主与威权政体

二、政治转型、转型路径与模式

三、政治精英、精英力量与体制性吸纳

第二节 体制性吸纳、精英力量与政治转型

一、体制性吸纳的结构与形式

二、体制性吸纳对反对与支持现体制行为选择的影响

三、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

第四章 韩国:从威权到民主

第一节 二战以来韩国政治转型的历程

一、第一共和国时期与李承晚的独裁政治(1948—1960)

二、第二共和国时期与民主制度的短暂尝试(1960—1961)

三、第三、第四共和国和朴正熙的军政府统治(1961—1979)

四、第五共和国和全斗焕的新军部政权(1979—1987)

五、第六共和国:民主转型及巩固(1987—)

第二节 体制性吸纳与韩国精英派别力量的变化

一、李承晚时期的体制性吸纳和精英派别力量变化

二、朴正熙时期的体制性吸纳和精英派别力量变化

三、全斗焕时期的体制性吸纳和精英派别力量变化

第三节 体制性吸纳与韩国政治转型

一、体制性吸纳与威权主义政体的维持和崩溃

二、体制性吸纳与韩国的转型模式

三、体制性吸纳与韩国民主的巩固

四、韩国政治转型小结

第五章 新加坡:从民主到威权和威权政治的维持

第一节 二战以来新加坡政治转型的历程

一、殖民时期与民主体制的建立(1946—1959)

二、从民主到威权的政治转型(1959—1968)

三、威权体制的维持和变化(1968—)

第二节 体制性吸纳与从民主到威权的政治转型

一、民主体制下各派力量的变化

二、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

第三节 体制性吸纳与威权体制的维持

一、威权体制支持力量的构成和整合

二、对反对力量和社会精英的控制和吸纳

三、支持与反对威权体制的精英派别力量变化

四、体制性吸纳与威权体制的维持

五、新加坡政治转型小结

第六章 菲律宾:民主和威权的交替

第一节 二战以来菲律宾政治转型的历程

一、美式民主的建立与两党轮流执政时期(1946—1972)

二、从民主到威权的转型与马科斯的军政府统治(1972—1986)

三、从威权到民主的转型与民主体制的巩固(1986—)

第二节 体制性吸纳与从民主到威权的政治转型

一、民主体制下各派力量的变化

二、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

第三节 体制性吸纳与从威权到民主的转型

一、马科斯统治下的体制性吸纳与各派精英力量的变化

二、体制性吸纳与民主转型

三、体制性吸纳与菲律宾民主的维持与巩固

四、菲律宾政治转型小结

第七章 结论:体制性吸纳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体制性吸纳与战后东亚三国政治转型

一、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的体制性吸纳能力

二、精英派别力量变化

三、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

第二节 体制性吸纳的解释能力与限制

一、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的替代性解释

二、体制性吸纳的解释限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随着第三波民主化在全球范围的扩展,民主化逐渐成为西方学界最主要的学术论题。作为新出现的代表性学派,民主转型学在对结构性因素的批评基础上,以精英的策略选择和行为来分析民主转型过程,主要用精英间的互动行为来区分不同的转型模式,并提出转型模式与转型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但这一分析路径明显忽略了精英在选择中所依据的自身和与其它派别相对比的力量基础,因而难以回答精英在转型过程中为何会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更遑论去解释不同精英派别的力量对比与变化是由什么因素所引起。本文则提出体制性吸纳理论以分析二战后东亚国家的政治转型,以弥补转型学派的不足,并试图提出对政治转型更恰当的解释。
  体制性吸纳是通过影响精英派别力量从而作用于政治转型,根据在正向吸纳和阻止反向吸纳能力上的差别,体制性吸纳可分为四种类型,各个类型对支持体制派别和反对派别的力量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讲,体制性吸纳能力越强,相比于支持体制派别,反对派别的力量越小或增长缓慢,反之,反对派别力量越大或发展迅速。体制性吸纳对政治转型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体制性吸纳所形成的精英派别力量会引发体制崩溃或促进体制的维持;其次,精英根据相互间的力量对比以形成各种转型模式,如果体制外的反对派精英占据上风,转型会以决裂模式进行,当反对派主要存在于体制内且在力量上大过其他派别,强加模式往往会发生,若是体制外的反对派无法独力进行转型,并且和体制内精英有谈判和沟通的渠道,新的政治体制就会通过交易模式建立。
  二战之后,在东亚国家中发生了多种路径和类型的政治转型,包括从威权到民主、从民主到威权以及民主和威权之间的交替,本文则以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类型的代表国家——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作为分析案例,通过比较的方法来验证体制性吸纳与政治转型关系中的10个理论命题,以揭示体制性吸纳对于政治转型的作用。

著录项

  • 作者

    唐睿;

  •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

  • 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
  • 学科 政治学理论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桑玉成;
  • 年度 2013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D731;
  • 关键词

    政治转型; 体制性吸纳; 转型模式; 东亚国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