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长期护理保险体制的国际比较——基于德国、日本和美国模式的绩效评价
【6h】

长期护理保险体制的国际比较——基于德国、日本和美国模式的绩效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护理保险及其比较等相关理论

2.1 长期护理与长期护理保险的涵义

2.1.1 长期护理的涵义

2.1.2 长期护理保险的涵义

2.2 长期护理保险的内容和特点

2.2.1 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动因

2.2.2 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

2.2.3 长期护理保险的给付

2.2.4 长期护理保险的保单

2.2.5 长期护理保险的特殊条款

2.3 长期护理保险的模式

2.3.1 公共长期护理保险

2.3.2 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2.4 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

第三章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概览

3.1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

3.1.1 政策基础

3.1.2 发展历程

3.2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内容

3.2.1 保险对象

3.2.2 筹资模式

3.2.3 管理方式

3.2.4 给付规定

3.3 德国模式的优点

3.4 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概览

4.1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

4.1.1 政策基础

4.1.2 发展历程

4.2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内容

4.2.1 保险对象

4.2.2 筹资模式

4.2.3 管理方式

4.2.4 给付规定

4.3 日本模式的优点

4.4 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概览

5.1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建立

5.1.1 政策基础

5.1.2 发展历程

5.2 美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内容

5.2.1 保险对象

5.2.2 筹资模式

5.2.3 管理方式

5.2.4 给付规定

5.3 美国模式的优点

5.4 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德国、日本和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比较

6.1 三国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的框架比较

6.1.1 三国模式的相似性

6.1.2 三国模式的差异性

6.2 三国护理保险模式的运行效率

6.2.1 护理项目投入

6.2.2 护理服务提供

6.3 三国护理保险模式的公平性

6.3.1 保障覆盖

6.3.2 筹资公平性

6.3.3 给付公平性

6.4 三国护理保险模式的可持续性

6.4.1 人口发展趋势

6.4.2 抚养比

6.4.3 护工需求

6.5 三国长期护理模式的理论比较结果

第七章 德国、日本和美国护理保障制度绩效评价

7.1 绩效指标的选取

7.1.1 效率维度下的指标系统简介

7.1.2 公平性维度下的指标系统简介

7.1.3 可持续性维度下的指标系统简介

7.2 三国绩效指标的数据统计

7.2.1 数据统计说明

7.2.2 数据统计结果

7.3 三国长期护理保险绩效的计算

7.3.1 长期护理保险绩效运算模型介绍

7.3.2 指标处理

7.3.3 数据处理结果

7.4 三国长期护理模式的实证比较结果

7.4.1 绩效的效率指标评价结果

7.4.2 绩效的公平性指标评价结果

7.4.3 绩效的可持续性指标评价结果

7.4.4 整体综合绩效评价

7.5 三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绩效评价

第八章 三国模式对中国的借鉴

8.1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

8.1.1 公共长期护理保险

8.1.2 商业长期护理保险

8.2 三国模式对中国的借鉴

8.2.1 德国模式的借鉴

8.2.2 日本模式的借鉴

8.2.3 美国模式的借鉴

8.3 对中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议

参考文献

声明

展开▼

摘要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深,绝大多数发达工业化国家和不少发展中国家皆面临着因年老失能而引致的长期护理需求的增大,并且由此带来了护理需求者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长期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护理设施短缺、护理服务不到位、护理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其中最为重大的则是长期护理的经费来源,即长期护理项目的融资问题。因为长寿和低生育率以及家庭结构简化等因素的叠加,传统的养老责任逐步从家庭转移至社会,那么日渐积累的大量的长期护理需求如何释放、受护理者个人和社会分担多少护理成本,以及如何化解社会中长期护理供需矛盾成为了一项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为了应对老龄失能群体与日俱增这一越来越重大的社会现实,已经陆续建立了与各国国情相适应的长期护理保障机制,或通过国家社保福利体系来进行覆盖,或经由个人参与商业保险的方式来加以控防,这些政策和措施为长期护理提供了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方式。经过多年运行和不断沿革,发达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颇佳的社会效益。
  但是,任何一项政策对于其体系中的各方来说,包括政策制定者、体制参与者和福利受惠者等,都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从多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实践经验来看,这一制度也显现出市场失灵、投保者的逆向选择、护理经费的高投入和体系运行的低效率等诸多弊端。因此,对于现行的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的绩效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定义一项好的制度、如何平衡体制中各方的利益、如何完善体系的不足之处增进全民福利,这些方面都需要通过详尽的调查和客观的评估来给出答案。对于长期护理保障体系的评估,其结果不仅具有政策分析的参考价值,也具有政策改进、取长补短的实践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德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间较早、特色较为鲜明、成效较为显著的国家入手,解析了三国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运行机理,重点对以三国为代表的广覆盖的强制性公共长期护理保险、针对一部分特定人群的强制性公共长期护理保险和完全自愿型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三类长期护理保险模式进行比对说明,模式比较分别从三类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的体系框架、运行效率、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四个方面来加以梳理辨析。更进一步,为了公正客观地评价三种不同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运行成效,本文借鉴了等距法模型为三国的长期护理体系编制了可量化的细分指标(丁纯,2009),通过实证计算,得出了三国由效率、公平和可持续性三大指标维度所构成的综合绩效评价结果。
  评价的结果表明,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综合绩效评分为三国之首。因其采用了统收统支的同一筹资给付规范标准和现收现付的保险资金运行方式,其中效率和可持续性两项大类指标也是三国中的最优。仅公平性指标项目上德国略为落后,原因是德国的公共护理总支出相比日本较少,护理床位数配比较美国略显不足。由此,作为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项目,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运作相对更为成功,德国模式将成为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重要参考范式。而日本和美国两种长期护理保险体系,虽然在整体综合绩效评估方面不如德国成功,但因其政策形式较德国更为灵活,因此在国家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初期阶段,可以探索采用日本针对护理发生高危人群的强制性社会保障,并配合美国鼓励个体自主选择的商业性健康保险模式来加以实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