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分析及患儿细胞因子与CD64测定的临床意义
【6h】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分析及患儿细胞因子与CD64测定的临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莱芜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细胞因子与CD64表达的测定

结果

1.莱芜地区NICU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3组患儿血清IL-6、IL-8、TNF-a及CD64测定水平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进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septicemia,NS)是指病原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是新生儿期极为常见的危重病症,并发症多,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有效的给予抗生素治疗。本研究目的:1.了解分析莱芜地区2010年-2012年度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2.研究血清IL-6、IL-8、TNF-a水平变化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意义,可以对新生儿败血症做出早期诊断,为具有可疑败血症的高危儿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1.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山东省莱芜市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根据其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其细菌的耐药情况。血培养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操作,采用K-B药敏纸片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2.败血症患几血清IL-6、IL-8、TNF-a水平变化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的临床意义
  分组:选择2012年3月-2013年2月在山东省莱芜市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新生儿79例,按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测分为三组:
  (1)败血症组25例:①确诊败血症组12例,其中早产儿4例,足月儿8例。血培养阳性,病史中有感染的高危因素,存在一项或多项临床感染的症状或体征。②临床诊断败血症组13例,其中早产儿5例,足月儿8例。血培养阴性,病史中有感染的高危因素,存在一项或多项临床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同时具备非特异性检查≥2条。
  (2)一般感染组26例,其中早产儿8例,足月儿18例。血培养阴性,而且非特异性检查<2条,病史中有感染的高危因素,存在一项或多项临床感染的症状或体征。
  (3)同期住院的非感染组28例,其中早产儿9例,足月儿19例。其血培养阴性,非特异性检查均正常,无临床感染的症状或体征。三组患儿胎龄、日龄、性别及出生体质量及分娩方式统计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实验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TNF-a、IL-6、IL-8的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
  结果:
  1.研究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莱芜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1)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2010年1月-2012年12月莱芜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1570例,诊断新生儿败血症73例,占住院新生儿的4.7%,其中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NEOS)22例,占败血症患儿的30.1%。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NLOS)51例,占败血症患儿的69.9%。
  (2)早发型及晚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
  早发型败血症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阳性球菌(G+)感染为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6.1%)为主,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无乳链球菌,均占9.1%;革兰氏阴性菌(G-)感染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20.5%,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9.1%)、鲍曼不动杆菌(4.3%)。晚发型败血症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以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23.1%),其次为大肠埃希菌(8.3%)、铜绿假单胞菌(7.8%)、鲍曼不动杆菌(4.2%)。
  (3)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唑啉耐药率普遍较高,但对万古霉素及克林霉素未发现耐药;革兰氏阴性菌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第一、二代头孢及不加酶的第三代头孢耐药率较高,但对碳青霉烯类及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极低。
  2.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IL-6、IL-8和TNF-a水平变化、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的分析
  (1)败血症组治疗前IL-6、IL-8和TNF-a水平及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显著高于一般感染组及非感染组,一般感染组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败血症组及一般感染组治疗前IL-6、IL-8、TNF-a水平及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显著高于抗生素治疗7天后,其中败血症组最显著,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抗生素治疗7天后,败血症组IL-6、IL-8、TNF-a水平及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仍然高于一般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通过分析莱芜地区2010年-2012年度NICU新生儿败血症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情况,可以了解到本地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条件致病菌感染为主,并且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的特点,如革兰氏阳性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及头孢唑啉耐药率普遍较高,革兰氏阴性球菌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临床上通过对病原菌流行的特点,经验性的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同时行血培养及药敏检测,并根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2.败血症组血清IL-6、IL-8和TNF-a水平以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的测定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一般感染组高于非感染组,是早期诊断新生几败血症的理想指标,并为具有可疑败血症的高危儿提供实验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