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岷江上游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
【6h】

岷江上游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性声明、导师承诺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1.1 遗传多样性

§1.1.2物种多样性

§1.1.3生态系统多样性

§1.1.4景观多样性

§1.2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3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进展

§1.4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研究内容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地理位置

§2.1.2地质环境

§2.1.3气候特征

§2.1.4土壤

§2.1.5社会经济基本状况

§2.2研究区植被概况

§2.2.1高山草甸

§2.2.2高山灌丛

§2.2.3亚高山针叶林

§2.2.4温性灌丛

§2.2.5干旱河谷灌丛

§2.2.6落叶阔叶林

§2.3研究方法

§2.3.1调查线路的设置

§2.3.2样地调查内容

§2.3.3基础数据统计

第三章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3.1区系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和现代自然条件

§3.1.1区系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

§3.1.2现代自然条件

§3.2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3.3属的分布区类型及主要类型分析

§3.4种子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3.5小结

第四章群落多样性的垂直梯度格局研究

§4.1数据处理

§4.1.1群落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4.1.2 DCCA排序分析

§4.2结果与分析

§4.2.1排序轴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4.2.2群落多样性在垂直梯度上的变化格局

§4.2.3 DCCA排序与海拔排序的关系

§4.3小结

第五章、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和机制的研究

§5.1干旱河谷的自然概况

§5.2研究方法

§5.2.1样地调查

§5.2.2数量分析方法

§5.3分析与结果

§5.3.1群落各层的水平结构分异

§5.3.2群落各层的DCCA排序分析

§5.3.3群落各层影响因子的分离

§5.4小结

第六章结论

§6.1主要结论

§6.2恢复与重建对策

§6.3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岷江发源于岷山,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一条支流.岷江上游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2个自然地理区域的过渡地带,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大尺度、复合型的生态过渡带,因而它是多方物种的交汇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岷江上游在植被分区上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横断山脉地区的一部分.区内共有种子植物1 69科,726属,21 62种.其中大科、大属在区系组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区种子植物区系包含有1 5种分布区类型及其14个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东亚分布等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岷江上游种子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为:①地理过渡特征明显;②区系成分新老并存;③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以北温带成分为主;④沿海拔梯度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差异显著.岷江上游的主要植被类型有高山草甸、高山灌丛、亚高山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以及干旱河谷地区的多刺耐旱灌丛.通过对岷江上游所调查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计算,同时利用DCCA排序和海拔高程排序相结合的方法,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后,结果表明: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在环境梯度上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曲线变化趋势;②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对环境梯度变化的敏感程度在群落不同层次得到了不同的表现,即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③植物群落各层次均匀度在环境梯度上波动不明显,没有表现出规律性;④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在DCCA环境梯度上排序后的曲线拟合效果优于按海拔高程排序效果,而灌木层则相反.为了探讨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物种数量、结构格局的影响,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灌丛植被的大量群落学调查,采用了群落中9个土壤特征指标,利用DCCA排序方法,分析了不同群落类型中不同层次的物种数量结构的空间格局;定量分离了土壤、空间及其交互作用等因素对不同层次群落格局总体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水分为主导的多种环境因子耦合梯度决定着植物群落结构格局.环境因子对群落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层次有差异,在灌木层中,单纯环境因子对植被格局的解释占28.02%,环境-空间耦合因子占8.90%,空间因子独立占10.69%,其他因子占52.39%;而在草本层中,单纯环境因子对植被格局的解释占20.64%,而环境-空间耦合因子仅占0.8 3%,空间因子独立占5.10%,其他因子占73.43%,草本的可解释性远远低于灌木.但无论是灌木层还是草本层,在诸多因子中,土壤水分始终在影响群落物种数量结构的空间格局分布中起着主导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