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比较研究
【6h】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资助

独创性声明、导师承诺及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引论

1.1立题的背景

1.1.1世界城市化的大环境

1.1.2区域发展不平衡

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

1.2.2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1.2.3城市化的生态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

1.3.2国内研究

1.4研究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研究的思路

1.4.2研究方法

第二章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一般理论

2.1城市概述

2.1.1城市的内涵

2.1.2城市的特征及职能

2.2区域概述

2.2.1区域概念

2.2.2区域的构成

2.3城市化内涵的诠释

2.3.1城市化的内涵

2.3.2城市化的动力

2.4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4.1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区域支撑

2.4.2城市化进程受区域承载力的约束

2.4.3区域经济结构演变调控城市化时空序列

2.4.4城市化对区域发展的反馈作用

2.4.5城市化与区域间互动作用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国内外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发展透视

3.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

3.1.1英国城市化道路

3.1.2英国城市化进程

3.1.3日本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3.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3.2.1印度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3.2.2拉丁美洲国家的城市化道路

3.3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

3.3.1我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3.3.2我国城市化发展特征

3.3.3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第四章国内外城市化发展比较

4.1城市化进程比较

4.1.1城市化现状比较

4.1.2速度比较

4.1.3发展趋势比较

4.2城市化起步的背景条件比较

4.3城市化模式比较

4.3.1空间形态的城市化模式比较

4.3.2经济协调层面的城市化模式比较

4.3.3发动主体层面的城市化模式比较

4.4城市化推动因素比较

4.5城市化政策比较

第五章我国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5.1以工业化为动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5.2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

5.3构建宏观经济基础之上的区域化产业结构

5.4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市化格局

5.4.1重点推进、协调发展的城市化宏观布局模式

5.4.2产业导向的区域城市化模式

5.5协调政府与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关系

5.5.1政府主导的弊端

5.5.2市场主导的弊端

5.5.3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市化协调机制

5.6开发落后地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7推进西部城市化的构想

第六章结论与讨论

6.1主要结论

6.2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城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升,城市化成为大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经途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史,比较研究国内外城市化进程,探寻其共性和个性,获得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有意义的经验和教训。  本论文将城市化进程立足于区域发展的现实环境中,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和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以及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轨迹。对比研究了城市化发展现状、速度及趋势、城市化发生的背景条件、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及政策,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并着眼于城市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提出推进西部城市化的构想。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始而启动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是城市化快速前进的驱动力,目前城市化已经进入自我完善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其城市化开始于少数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集中发展,随生产力的布局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由集中趋向分散化。城市化进程中始终呈现出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度相关性,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高级化加速工业化实现,并出现了相对应的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在信息化时代形成了完善的网络化的城市体系。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是在获得独立后,由政府推动,采取赶超型的掠夺农业的工业化战略开始的,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化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但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脱节,多呈现出分散的城市化空间布局模式。城市首位度偏高,大城市人口膨胀,普遍存在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缓慢,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贫富分化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城市化发展缺乏根本的内在推动力。  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结果,中国的城市化健康运行必须在这些国家所反映出的城市化客观规律的框架之内,联系实际做出合理的选择。必须以工业化为动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农业为基础,农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构建宏观经济基础之上的区域化产业结构;构建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市化格局;协调好政府与市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