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西农585与青豌3号不同密度麦豌混作的效应分析
【6h】

西农585与青豌3号不同密度麦豌混作的效应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禾本科作物小麦概况

1.2.2豆科作物豌豆概况

1.2.3禾本科与豆科混作的研究

1.2.4禾本科作物与豆科作物不同密度混作的益处

1.2.5密度对混作的影响

1.2.6混作后机械化的利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调查项目与方法

2.3.1小麦调查项目与方法

2.3.2豌豆调查项目与方法

2.4试验仪器使用情况

2.5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小麦与豌豆不同密度混作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1.1小麦与豌豆不同密度混作的产量变化

3.1.2小麦与豌豆不同密度混作的产量构成因素变化

3.2小麦与豌豆不同密度混作总产值分析

3.3 小麦与豌豆不同密度混作形态变化

3.3.1小麦根数性状

3.3.2小麦分蘖数性状

3.3.3小麦株高性状

3.4小麦干物质积累

3.5其他性状的情况

3.5.1 出苗期

3.5.2小麦与豌豆的亩基本苗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混作是很多地区常见的种植方式,小麦与豌豆混作是南阳当地群众的传统种植模式之一。前人的研究中有很多提及间混套作的益处,找出两种作物合适的混作比例,使两种作物利用最少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生产潜力有着重要意义且势在必行。 本实验于南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以高品质强筋小麦西农585和良种豌豆青豌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不同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进行三次重复,依普通大田管理技术进行管理。试验期间,测定并记录小麦与豌豆不同生育阶段指标,如小麦的根数、茎数、株高、干物质重、产量等,豌豆的产量、百粒重、株高、单株荚数、单荚粒数等,试验结束后处理并分析数据,以确定密度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探讨小麦与豌豆混作时最佳的密度配比。试验结果如下: 1.小麦与豌豆不同密度混作的产量数据表明,单作组与混作组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混作组产量低于小麦单作组产量,高于豌豆单作组产量,且混作组间差异不显著。产量最高是小麦密度120万株/hm2,其产量达6665.1kg/hm2。混作组小麦240万株/hm2+豌豆45万株/hm2总产量最高,其产量达5444.6kg/hm2。其次是小麦120万株/hm2+豌豆45万株/hm2,总产量为5328.5kg/hm2。总产量最低组合是小麦密度60万株/hm2+豌豆密度45万株/hm2,其产量为3326.9kg/hm2。 2.小麦与豌豆不同密度混作种植的产值差异显著。两年试验中,总产值最高的组合为小麦密度120万株/hm2+豌豆密度45万株/hm2,其产值达到1.93万元/hm2,为产值最优组合。总产值最低的组合即是总产量最低的组合为小麦密度60万株/hm2+豌豆密度45万株/hm2,其产值为1.37万元/hm2,两者相差5600元/hm2,增值40.9%。 3. 麦豆混作时,各处理间小麦株高没有显著差异,株高平均84.4cm,豌豆株高平均100.9cm,二者相差16.5cm。在群体上小麦与豌豆株高形成了凹凸冠层结构,有利于充分利用地上资源。地上干物质重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地上地下的关系协调,竞争均达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麦豆混作的总产值重点在豆,总产量重点在麦,两年的组合均得出中等麦密度,高等豆密度是最佳配比的结论,最佳配比为小麦小麦密度120万株/hm2+豌豆密度45万株/hm2。以后的试验中可进一步细化小麦与豌豆的密度并适当测定混作各作物的品质及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