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动作技术的运动学分析——201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
【6h】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动作技术的运动学分析——2010年全国田径锦标赛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对跳高助跑技术的研究

1.2.2 对跳高起跳技术的研究

1.2.3 通过三维摄像对跳高过杆技术的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仪器及摆放

2.2.2 测试方法

2.2.3 数据收集与提取

2.2.4 研究指标

2.2.5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2.2.6 技术路线

3.研究结果

3.1 最后两步助跑的运动学分析

3.1.1 最后两步助跑的速度指标

3.1.2 最后两步步长

3.1.3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内倾角度变化

3.1.4 助跑倒数第1步摆动腿蹬伸、送摆技术

3.2 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3.2.1 起跳阶段起跳腿的动作特征

3.2.2 起跳阶段身体重心高度的变化

3.2.3 起跳阶段身体重心速度的变化

3.2.5 起跳阶段时间参数

3.3 过杆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3.3.1 腾空过杆阶段时间指标及身体重心位置

3.3.2 影响过杆技术的三个高度指标

4.讨论

4.1 影响速度的因素

4.1.1 影响助跑阶段速度的因素

4.1.2 影响起跳阶段速度的因素

4.2 影响起跳技术的因素

4.2.1 影响起跳放脚技术的因素

4.2.1 影响H1的因素

4.3 影响过杆技术的因素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研究目的:目前国内通过三维摄像对跳高技术的分析研究中,大多是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对跳高的助跑技术,起跳技术,起跳前及起跳过程中摆动腿的摆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截止到2010年10月对过杆技术的研究较少并且只涉及到H3(身体重心最高点与横杆的高度差)一个指标,缺乏对跳高技术全面和整体的分析。本研究通过对过杆时间,重心到达最高点时身体重心与横杆的水平距离,重心到达最高点时头、肩、躯干、大腿与水平面的夹角以及躯干与大腿的夹角等新的技术指标对跳高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为教练员、运动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研究方法:选定参加2010年8月全国田径锦标赛(暨亚运会选拔赛)男子跳高决赛的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台SONY高速摄像机,拍摄频率为25Hz/s,三台摄像机同时拍摄每位运动员的整个试跳过程,运动员落地后停止拍摄,中间不停机,在运动员落地瞬间由同步人员亮起强光手电作为同步点(如图1)。选取运动员最好试跳成绩,使用APAS软件的Trim程序对数码影片进行同步剪辑,截取倒数第2步起跳脚着地瞬间到运动员过杆落地瞬间。以描述性统计求平均值、标准差(X±SD)。
   研究结果:
   1、李朋,陈骥助跑倒数第1步膝关节蹬伸角度相对大,同时起跳阶段起跳腿着地瞬间身体重心水平速度明显大于其他运动员。
   2、王臣起跳离地瞬间膝关节蹬伸幅度最大,同时离地瞬间H1也最大;王臣,张树峰起跳离地瞬间踝关节蹬伸幅度、H1/身高%、垂直加速距离明显大于其他运动员。
   3、张树峰的起跳距最大,王臣和陈骥最小;黄海强的身体重心与横杆的水平距离最大,张树峰最小,张国伟、王臣和张树峰在过杆瞬间身体重心最高点以越过横杆出现在海绵垫方向,其余运动员重心最高点在助跑方向。
   4、在过杆瞬间张国伟和王臣的头部位置高于横杆,张树峰头与水平面夹角最大;张国伟、王臣的躯干与水平面夹角较小,和其他运动有较大的差异;王臣的大腿与水平面夹角最小;张国伟、王臣的躯干与大腿夹角较大,黄海强和张树峰的明显小于其他运动员。
   结论:
   1、倒数第1步摆动腿膝关节蹬伸幅度对速度的保持及身体重心快速前移有着重要的作用。
   2、在保证起跳阶段膝关节充分蹬伸的前提下,踝关节蹬伸幅度是影响H1的一个重要因素。
   3、起跳距和起跳脚离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是影响过杆瞬间重心与横杆距离的两个重要因素。
   4、张国伟和王臣过杆存在问题:过杆瞬间头部位置高于横杆,躯干基本与水平面平行,没有形成背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