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子北涧峪岔油田理138井区长6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
【6h】

子北涧峪岔油田理138井区长6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2.2 地质概况

2.3 勘探开发简况

2.4 区域地层概况

第三章 地层特征及储集层精细对比

3.1 研究区长6地层特征

3.1.1 选取资料

3.1.2 建立标准剖面和骨架井网

3.1.3 长6油层组特征

3.2 地层划分结果

3.3 构造特征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

4.1 区域沉积背景

4.2 主要相标志及其特征

4.2.1 岩性标志

4.2.2 沉积构造与结构

4.2.3 粒度分布

4.3 单井相分析

4.4 连井剖面分析

4.5 储层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4.5.1 长611砂层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4.5.2 长612砂层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4.5.3 长613砂层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4.5.4 长621砂层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4.5.5 长622砂层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4.5.6 长63砂层组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第五章 储层特征

5.1 岩石学特征

5.1.1 岩性特征

5.1.2 填隙物及胶结物

5.2 孔隙特征

5.2.1 孔隙类型

5.2.2 孔隙结构特征

5.3 储层物性特征及分布特征

5.3.1 储层物性特征

5.3.2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5.4 储层非均质性

5.4.1 层内非均质性

5.4.2 层间非均质性

5.4.3 平面非均质性

5.5 成岩作用

5.6 流体性质

5.7 敏感性

5.8 岩石润湿性

5.9 水驱油特征

5.10 相渗特征

第六章 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

6.1 成藏模式研究

6.1.1 成藏要素分析

6.1.2 油气成藏模式

6.2 油气富集规律

6.2.1 沉积微相控制油气分布

6.2.2 成岩作用对油气富集规律的影响

6.2.3 微裂缝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子北油田理138井区,位于涧峪岔镇西南的刘家平村,主力油层长6油层组,该区从2008年起开发,目前共完钻各类井370余口。采用原始压力驱动,未进行注水开发。深刻表征长6储层,为未来进行注水开发将非常重要。
  本文在研究涧峪岔理138井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测井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根据油层电性、岩性、含油、标志层等将长6油层细分为4个亚层。分析认为该区域地质构造简单,主要特征为西倾单斜背景上由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一系列由东向西倾没的低幅鼻状隆起,这些鼻状隆起与研究区三角洲砂体有机配置形成了良好的鼻隆背斜型圈闭,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通过岩性、沉积物、成岩作用、沉积相分析等,认为该区属于三角洲平原沉积,主要包括分流河道沉积及两侧的天然堤沉积,以及分流河道之间的漫滩沼泽微相等。该区延长组长6油藏主要发育为两种成藏模式:即区域构造背景下的砂岩透镜体油藏成藏模式和上倾尖灭油藏成藏模式。油藏受岩性—物性控制为主,局部具有因差异性压实作用导致的低幅度鼻状隆起,油藏驱动类型为弹性—溶解气驱,以油水同层和含油水层为主,油水界面不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