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边缘学生的形成——济南市A校“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
【6h】

边缘学生的形成——济南市A校“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由

1.1.1“边缘学生”亟待关注

1.1.2 一份“亲身体验”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1.3 概念界定

1.3.1 边缘化

1.3.2 边缘学生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1.4.1 研究方法

1.4.2 理论视角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场域的选择

1.5.2 研究对象的选择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社会排斥”是直接原因

2.2“他人标签”是重要原因

2.3“评估机制”是深层次原因

第三章 收集资料与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孙某 男 六岁半

3.1.1 学习情况

3.1.2 性格特征

3.1.3 家庭背景

3.1.4 同辈群体

3.2 案例二、张某 男 六岁

3.2.1 学习情况

3.2.2 性格特征

3.2.3 家庭背景

3.2.4 同辈群体

3.3 案例三、李某 女 六岁半

3.3.1 学习情况

3.3.2 性格特征

3.3.3 家庭背景

3.3.4 同辈群体

第四章 研究结论

4.1 家庭环境的影响

4.1.1 家庭硬环境的影响

4.1.2 家庭软环境的影响

4.2 学校的引导

4.2.1 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单一

4.2.2 教师的“刻板印象”

4.3 社会的责任

4.3.1 国家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保障不足

4.3.2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5.1 家庭方面

5.2 学校方面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边缘学生”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但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及文化背景下,他们的表现形式、实际内容以及人们对他们的指称则各不相同。目前在我国的教育环境下,虽然素质教育正在“大张旗鼓”地推行着,但是升学率、学生学业成绩依然是对各个学校特别是对教师评价的核心指标,这使得以学业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边缘学生”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
   目前国内外对“边缘学生”成因的研究成果,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机制下,学校对学生的评估机制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则会被动的成为“边缘学生”。其次,少数学生或因学习成绩较差、或因某次违规行为而不受老师、家长和大部分成绩较好学生的欢迎,久而久之就被“边缘化”了。最后,老师、家长及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某种评价会演化成对学生的一种“标签”,这些“标签”不仅会影响该生的人际互动关系,而且会围绕“标签”所标定的角色构造学生的生活。那些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某次违反纪律的学生,会被老师、家长及同辈群体标签为“双差生”,而这部分被标签为“双差生”的群体也在不知不觉中按照“双差生”的角色构筑自己的生活,最终成为校园中的“边缘群体”。
   本文通过对三个“边缘学生”所进行的质性研究,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及对“边缘学生”的看法,探讨“边缘学生”的形成,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本文所选择的三个案例,虽然其成因各异,但也发现了其中一些共同的影响因素,即家庭、学校、社会。家庭是我们每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不良和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等因素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受伤甚至出现各种障碍,最终导致学生的性格、行为等方面的缺陷。学校这个场域是“边缘学生”产生和存在的现实基础。目前我国对学生单一的评价机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会造成学习资源和机会的不平等。从社会层面而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体与二元社会结构、教育结构调整的滞后性是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保障不足的深层次原因,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边缘学生”产生的制度性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