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借鉴“城中村”非正规模式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初探
【6h】

借鉴“城中村”非正规模式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研究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问题的提出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1.4相关概念界定

1.5本文研究范围界定

1.6研究方法

1.7研究框架

2相关研究理论及实践

2.1对城市非正规性的研究

2.2.国外流动人口聚集区的发展概况

2.3国内“城中村”的研究综述

2.4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的相关研究和案例

2.5本章小结

3“城中村”的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

3.1“城中村”的区位分布

3.2“城中村”的空间形态

3.3“城中村”的居民构成

3.4“城中村”的商业经济

3.5“城中村”的组织管理

3.6本章小结

4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4.1保障性住房的区位分布现状分析

4.2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形态

4.3保障性住房的居民构成

4.4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服务设施

4.5保障性住房的物业管理现状分析

4.6本章小结

5“城中村”非正规模式及借鉴策略的提出

5.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与保障性住房的关联性

5.2“城中村”与保障性住房的对比研究

5.3借鉴“城中村”非正规模式思路的提出

5.4“城中村”非正规模式的借鉴策略

5.5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研究结论

6.2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1 住宅空间调研表

附录2“城中村”调研问卷

1.房东问卷:

2.商贩问卷:

3.租户问卷:

展开▼

摘要

我国当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面临着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压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率先需要解决的即是居住和就业问题。农村人口进城,造成流动人口的增加,就流动人口的居住现状而言,大量的农民工因城市房价过高,以及政府未提供足够的公共住房等原因,选择居住在以“城中村”为代表的非正式的租赁住房当中。
  面对我国城镇化的状况,政府采取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强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过程,提出了相对应的政策,要将流动人口考虑进住房保障。例如2012年住建部的《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提出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可以申请公租房,其后2013年的“新国五条”和2014年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都有提到要将流动人口纳入到保障体系当中。但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我国保障性住房在流动人口居住方面依然未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形成完整的保障体系。
  而反观流动人口所青睐的,但被人认为是“脏、乱、差”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城中村”。它已经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保障房”,非正规租赁住房为流动人口提供了栖息之地,非正规经济又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低门槛的创业空间和低成本的居住生活区。“城中村”满足了流动人口的居住、就业和生活的需求。这一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保障性住房建设能够否借鉴“城中村”在满足流动人口居住需求上的经验和教训?
  正是基于以上,笔者选取了“城中村”和保障性住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城中村”和保障性住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对比,提出了保障性住房借鉴“城中村”在流动人口居住方面的经验与规律的具体策略。
  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叙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研究问题并界定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最后制定了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主要对国外城市非正规性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区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梳理了国内“城中村”研究内容,最后总结了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第三章是针对于“城中村”建设的现状调查分析与研究,通过对“城中村”的区位分布、空间形态、居民构成、商业经济和组织管理5个方面的调查分析,总结出相关特征。
  第四章是针对于保障性住房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保障性住房的区位分布、空间形态、居民构成、公共服务设施和物业管理5个方面的调查分析,总结出相关特征。
  第五章则主要是对“城中村”和保障性住房在新时期的关联性进行论证,并对区位分布、空间形态、居民构成、社区服务和组织管理等五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在空间和功能、社会和组织、经济和就业等三个层面上的具体借鉴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