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RLC互连效应的模型及模拟研究
【6h】

RLC互连效应的模型及模拟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第一章绪论

§1.1互连效应的模型及模拟研究的重要性

§1.1.1集成电路及其CAD技术的发展

§1.1.2以互连为中心的设计流程

§1.1.3互连的分类及其重要性

§1.2互连中的电感效应

§1.2.1互连的电感参数提取

§1.2.2考虑电感效应的互连模型选择

§1.3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RLC互连树的缩减方法研究

§2.1网络系统的输入/输出数学模型

§2.1.1时域中的数学模型

§2.1.2复频域中的数学模型

§2.1.3频率域中的数学模型

§2.1.4三种模型的内在联系

§2.2基于矩匹配技术的模型降阶技术

§2.2.1模型降阶技术的基本准则

§2.2.2矩匹配技术

§2.2.3用CFH算法求解互连网络的零、极点

§2.2.4多点Pade逼近的零、极点计算方法

§2.3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2.3.1典型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2.3.2具有零点的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

§2.4一种新的双极点近似方法

§2.4.1RLC互连树节点矩的求取

§2.4.2新的双极点近似算法

§2.4.3仿真实验

§2.5本章小结

第三章RLC互连驱动点等效电路模型

§3.1互连驱动点等效电路模型构建的重要性

§3.2互连驱动点导纳的计算

§3.3可实现的互连驱动点等效电路模型的构建

§3.3.1 RC互连П模型

§3.3.2一种可实现的RLC互连模型

§3.3.3 RLC互连П模型

§3.4 RLC互连负载的有效电容

§3.5 RLC互连树延时估计

§3.5.1 RC互连树延时估计

§3.5.2 RLC互连树延时估计

§3.5.3基于“有效电容”的RLC互连树延时估计

§3.5.4仿真结果和讨论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基于RLC传输线的逻辑门延时和互连功耗

§4.1传输线的电报方程

§4.2传输线互连的宏模型

§4.2.1迭代集总电路模型

§4.2.2 MC方法

§4.2.3基于状态变量的卷积方法

§4.2.4传输线宏模型的选择

§4.3驱动复杂RLC传输线互连树的逻辑门延时

§4.3.1基于传输线理论的驱动点导纳

§4.3.2开端等效π模型

§4.3.3闭端等效π模型

§4.3.4复杂RLC传输线互连树的化简

§4.3.5仿真结果

§4.4基于RLC传输线互连的MCM互连功耗分析

§4.4.1输入MCM互连线电流的频域表达式

§4.4.2 MCM互连等效电阻的解析解

§4.4.3频域中MCM互连功耗的推导

§4.4.4仿真和分析

§4.5本章小结

第五章基于集总模型的两相邻互连间的串扰效应

§5.1两相邻互连间的串扰效应

§5.2两相邻耦合互连的寄生参数提取

§5.3影响耦合RC互连串扰的因素

§5.3.1两相邻耦合RC互连的耦合噪声

§5.3.2影响耦合RC互连串扰的因素及其改善

§5.4考虑耦合效应的延时估计

§5.4.1两相邻耦合RC互连模型

§5.4.2两相邻耦合RC互连的延时

§5.4.3仿真结果和讨论

§5.5两相邻耦合RLC互连的串扰估计

§5.5.1耦合RLC互连的串扰估计算法

§5.5.2仿真结果比较和讨论

§5.6本章小结

第六章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当集成电路互连的尺寸不断缩小,芯片面积不断增大,同时为了追求更高的工作速度时,将会遇到严重的互连问题,如信号延时、串扰等等.因此互连的问题已成为集成电路发展的瓶颈.随着集成电路尺寸的减小和规模的增大,互连的寄生电感和互感效应会越来越明显,互连线的模型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效应的影响.本文对RLC互连的模型和模拟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贡献如下:本文在对几种常用的基于矩匹配技术的模型降阶方法综述的基础上,采用互连系统冲激响应的低阶矩,基于双极点近似给出了一种新的估计互连网络输出响应的方法.逻辑门的输出特性紧密依赖于输出负载互连树的驱动点导纳.基于RLC互连树节点导纳的前三阶矩给出一种新的RLC互连П模型的构建方法,它是可实现的互连驱动点等效电路模型的构建方法.在可实现的RLC互连П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与业界常用的k-factor方程兼容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