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遗产廊道视角下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研究——以胶济铁路坊子段为例
【6h】

遗产廊道视角下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策略研究——以胶济铁路坊子段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围界定与相关概念解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2章 工业遗产廊道构建的理论框架

2.1 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

2.2 铁路工业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

2.3 遗产廊道构建的基本原理

2.4 遗产廊道在中国国情下的适应性

第3章 胶济铁路坊子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可行性研究

3.1 胶济铁路坊子段沿线工业发展历史沿革

3.2 胶济铁路坊子段工业遗产资源概述

3.3 遗产的登录与构成分析

3.4 胶济铁路坊子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可行性分析

第4章 以遗产为核心的胶济铁路坊子段工业遗产廊道构建

4.1 胶济铁路工业遗产廊道保护目标与原则

4.2 胶济铁路工业遗产廊道整体保护格局

4.3 重要工业建构筑物的保护与再利用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铁路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随着科技和产业的不断发展,极具行业特征的第一代铁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由于功能缺失、管理不妥善等多方面原因,使得被废弃的铁路不仅阻碍城市发展,而且成为遍地垃圾、杂草丛生的城市消极空间。
  胶济铁路是山东省内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最早期的铁路之一,1904年全线建成通车至今已有110多年历史。作为山东省内重要的交通干线和主要经济脉络,胶济铁路的贯通也刺激了沿线许多村落及小站点逐渐发展成为人口物流的集散地,并成为当时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在其影响下,济南成为国内第一个自开商埠的城市。目前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导致胶济铁路工业用地与沿线城市功能更新矛盾突出,开展胶济铁路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工作迫在眉睫,但是由于其所属权更迭频繁,很多基础资料缺失严重,胶济铁路工业遗产研究工作推进缓慢。2016年上旬,山东建筑大学启动胶济铁路工业遗产田野调查的研究课题,计划在两年内完成胶济铁路工业遗产的田野调查工作,田野调查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遗产并完善基础资料,为后续的保护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第一次在山东境内开展线性遗产的普查和研究工作,为胶济铁路沿线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工作奠定基础。
  工业遗产的区域性保护在世界各地受到广泛关注,工业遗产相关学者愈加重视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和群体价值。铁路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线型区域遗产,在工业遗产中占据很大比重,并且在历史、艺术、科学技术及文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现。目前工业遗产领域对于线型遗产的研究理论主要有文化线路、遗产廊道两种,其中遗产廊道能够全面的从调查、构建到维护、运营对铁路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进行理论指导。遗产廊道的主要研究范围包括遗产、绿色廊道、解说系统、游步道四个部分,通过主题确定、遗产的登录与评价来进行具体的操作实施。相比于文化线路,无论是遗产廊道的经济复苏目标,还是其管理基层性、发展动态性,都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国情下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
  通过文献查阅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在遗产廊道的理论指导下,以保护并恢复胶济铁路工业遗产廊道的整体结构与历史风貌,复兴城市历史工业聚集地区为目标,对胶济铁路坊子段进行工业遗产廊道的构建。从构建绿地系统、解说系统、交通系统及重点工业建构筑物保护四个方面考虑,着重研究重要工业建构筑物的保护与再利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及《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导则》的约束指导下,划分核心保护区、控制保护区、控制发展区三个层次,并依据划定保护级别针对不同区域进行形态保护或功能更新,提出城市功能更新、工业景观再生、工业遗产旅游等再生模式。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胶济铁路坊子段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对线型工业遗产廊道的构成、价值与保护方法进行思考,结合建筑、生态、景观、社会等学科知识,试图从多个方面对胶济铁路工业遗产的构建展开研究,为胶济铁路其它部分的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