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烟台市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6h】

烟台市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基本内容框架和方法

2 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农村水利的含义

2.2 农田水利的含义

2.3 农村水利的类型

2.3.1 灌溉排水工程

2.3.2 蓄水工程

2.3.3 防洪工程

2.3.4 供水工程

2.3.5 水土保持工程

2.3.6 农村水电工程

2.4 生产力理论

2.5 投入—产出理论

2.6 生产力布局理论

3 烟台市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的基本水情

3.2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基本现状

3.3 烟台市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状况

3.3.1 政府重视水利建设,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3.3.2 以农田节水灌溉为重点,带动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3.3.3 政府积极引导农民探索农村水利建设新机制

3.3.4 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4 烟台市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3.4.1 政策落实到位率低,水利基础实施建设资金匮乏

3.4.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单一,政府投入有限

3.4.3 农村灌溉水资源仍然不足

3.4.4 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困难

3.4.5 农村水利设施落后

3.4.6 认识淡化,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

3.4.7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机制不健全

4 烟台市农田水利建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4.1 农田灌溉面积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4.2 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4.2.1 变量的选取

4.2.2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4.2.3 协整检验

4.2.4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4.2.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5 国内外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经验及借鉴

5.1 国内农田水利建设的典型模式

5.1.1 广东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

5.1.2 黑龙江农田水利的建设模式

5.1.3 安徽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

5.2 国外农田水利建设的典型模式

5.2.1 美国的农田水利建设

5.2.2 澳大利亚的农田水利建设

5.3 对国内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借鉴

5.3.1 可多元化筹资,明确不同性质水利的供给主体

5.3.2 增加农作物种类,更加有效利用农田水利设施

5.3.3 对小型农田水利管护进行补助

5.4 对国外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借鉴

6 完善烟台市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6.1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2 增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6.3 加快烟台市引黄工程建设速度,增加灌溉用水的供给

6.4 提高农民合作化程度,创新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

6.5 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加大对水利设施的保护与维修力度

6.6 强化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指导地位

6.7 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出台《农田水利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近些年来,在“工业反哺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农田水利建设的社会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需要国家继续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当前我国正处于农村经济迅速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机制,以解决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断改革和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方针,从而促进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本文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烟台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构建了水利设施建设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型,并通过对国内外部分地区对农田水利建设与投入的基本状况分析,以探究增加农田水利投入力度对经济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烟台市为例,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具体的剖析和研究,从而归纳和总结了烟台市农田水利建设的经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农田水利建设的创新方案。本文理论与案例研究表明,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实现农田水利设施的有效、稳定运行,提高各级领导与村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保护意识,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才能解决当前的耕地灌溉问题,才能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