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耳石器功能检查与视频头脉冲试验在眩晕/头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6h】

耳石器功能检查与视频头脉冲试验在眩晕/头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表

前言

文献回顾

一.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二.视频头脉冲试验

第一部分 VEMPs的正常值及年龄因素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VEMPs联合vHIT在VN和VM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1 研究对象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VEMPs联合vHIT在诊断不明非中枢性眩晕/头晕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1 研究对象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眩晕/头晕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它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的机制常涉及到神经科、耳鼻喉科和眼科等多个学科的许多相关知识,诊断过程对医者专业能力的要求较高,其中就包括恰当的选择应用相关辅助检查技术。目前,在眩晕的辅助检查领域,国内多数单位的技术手段仍局限于冷热试验(Caloric test,CT),只是针对水平半规管的低频功能检查,显而易见,远不能满足目前的临床需要。近20年来,针对半规管高频和耳石器功能检查的技术日臻成熟,尤其是近10余年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的发展并应用于临床,耳石器官的评估措施出现了巨大的进步。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s)和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 vHIT)目前在国外的眩晕病因诊断中已成为常规的辅助检查技术。而在国内部分单位尚起步不久,相关研究资料仍很欠缺,为此,本课题拟研究VEMPs及vHIT在眩晕/头晕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通过研究健康人群和不同眩晕/头晕患者的VEMPs和vHIT的特性,建立VEMPs的正常值并探讨年龄因素对VEMPs的影响;研究VEMPs和vHIT分别在两种基于症状与体征进行临床诊断的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及前庭型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的诊断应用价值;探讨VEMPs和vHIT在非中枢性但未知病因的眩晕/头晕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价值。
  方法:
  健康人群来源于知情同意的本院的医生、护士、研究生及部分患者家属。眩晕/头晕患者为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眩晕专病门诊就医的眩晕/头晕病例,所有入组受试者均详细记录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眩晕/头晕的病因诊断严格参照指南或国际上通行的标准。通过统计并分析VEMPs的正常值以及年龄因素对其的影响,VEMPs联合vHIT在VN和VM中的辅助诊断应用价值,探讨VEMPs与vHIT在非中枢性但未知病因的眩晕/头晕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价值。
  结果:
  1.176名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cVEMP引出率在60岁之前为100%,61~70岁和70岁以后的引出率分别为86.90%和81.81%,明显降低( P<0.01);阈值平均为(83.43±6.48)dBnHL,其中10~20岁的阈值最低(P<0.01),70岁以上人群阈值最高(P<0.01),年龄每增加20岁则阈值增高(P<0.05);振幅平均为(280.93±114.06)μV,除41~50岁与51~60岁组间比较无区别(P=0.87)外,年龄每增加10岁则振幅降低(P<0.05);P1潜伏期平均为(14.07±1.03)ms,超过70岁者的P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N1潜伏期平均为(22.43±1.88)ms,其中在10~20岁最短(P<0.05),70岁以上延长(P<0.05)。cVEMP的阈值、振幅、P1潜伏期与N1潜伏期不对称比在不同年龄组间无区别(P>0.05)。
  2.176名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oVEMP引出率在60岁之前为100%,61~70岁和70岁以后的引出率分别为82.60%和68.18%,明显降低( P<0.01);阈值平均为(86.19±5.41)dBnHL,其中在10~20岁最低(P<0.05),60~70岁与70岁以上最高(P<0.01);振幅平均为(5.61±3.71)μV,其中在10~20岁最高(P<0.05),21~60岁各个年龄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60岁以后振幅减低(P<0.05);P1潜伏期平均为(14.68±1.32)ms,超过70岁者的P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N1潜伏期平均为(10.09±0.82)ms,其中在10~20岁最短(P<0.05),>70岁N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从21~30岁起,年龄每增加20岁则N1潜伏期延长(P<0.05)。oVEMP的阈值、振幅、P1潜伏期与N1潜伏期不对称比在不同年龄组间无区别(P>0.05)。
  3.59例前庭神经炎中共有54例(91.52%)VEMPs结果异常,56例(94.91%)vHIT结果异常,56例(94.91%)CT结果异常,相互比较异常率无区别(P>0.05);其中oVEMP、vHIT的前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和CT同时异常28例(47.46%),oVEMP、cVEMP、vHIT的前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与后半规管和CT同时异常24例(40.68%),cVEMP和vHIT的后半规管同时异常1例(1.69%),vHIT的水平半规管与CT同时异常2例(3.39%),vHIT的水平半规管与前半规管和CT同时异常2例(3.39%),单独oVEMP异常2例(3.39%),因此,前庭上神经受累28例(47.46%),前庭上下神经同时受累24例(40.68%),仅前庭下神经神经受累1例(1.69%),而前庭神经末梢受累6例(10.17%)。上前庭神经炎与全前庭神经炎发生率较末梢前庭神经炎与下前庭神经炎高(P<0.01),上前庭神经炎发生率与全前庭神经炎发生率无区别(X2=0.55,P=0.45)。
  4.52例前庭型偏头痛中共有42例(80.77%)VEMPs结果异常,3例(5.8%)vHIT结果异常,16例(30.77%)CT异常,VEMPs结果异常率最高(P<0.01),vHIT结果异常率最低(P<0.01);其中单独oVEMP结果异常18例(34.62%),单独cVEMP结果异常4例(7.69%),cVEMP与oVEMP同时异常9例(17.31%),oVEMP与CT同时异常7例(13.46%),cVEMP与CT同时异常1例(1.92%),cVEMP、oVEMP与CT同时异常3例(5.77%),vHIT与CT同时异常2例(3.85%),单独CT异常3例(5.77%),单独vHIT异常1例(1.92%),VEMPs与vHIT及CT检查无异常4例(7.69%);单独oVEMP结果异常率最高(P<0.05)。
  5.143例诊断不明的非中枢性眩晕/头晕中共有93例(65.03%)VEMPs结果异常,46例(32.17%)vHIT结果异常,48例(33.57%)CT异常,VEMPs结果异常率最高(P<0.01),vHIT结果异常率与CT异常率无区别(X2=0.06,P=0.80);其中单独cVEMP结果异常18例(12.59%),单独oVEMP结果异常31例(21.68%),cVEMP与oVEMP同时异常24例(16.78%),单独vHIT异常17例(11.89%),单独CT异常19例(13.29%), vHIT与CT同时异常14例(9.79%),oVEMP、CT与vHIT同时异常7例(4.90%), cVEMP、oVEMP、CT与vHIT同时异常3例(2.10%),cVEMP、oVEMP与vHIT同时异常3例(2.10%),cVEMP、oVEMP与CT同时异常2例(1.39%),oVEMP与vHIT同时异常2例(1.39%),oVEMP与CT同时异常3例(2.10%)。单独oVEMP结果异常率高于单独cVEMP结果异常率(X2=4.16,P<0.05);单独vHIT异常、单独CT异常和vHIT与CT同时异常率相互比较无区别(P>0.05)。
  6.143例诊断不明的眩晕/头晕中共有68例(47.55%)患者出现视物旋转,15例(10.49%)出现视物摆动,37例(25.88%)出现行走不稳,23例(16.08%)出现自身不稳,诊断不明的眩晕/头晕中视物旋转出现率最高(P<0.01)。cVEMP异常结果中出现不稳(行走不稳与自身不稳)的比例高于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与视物摆动)的比例(X2=7.85, P<0.01),oVEMP异常结果中出现不稳(行走不稳与自身不稳)的比例与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与视物摆动)的比例无区别(X2=0.02, P=0.89),vHIT异常结果中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与视物摆动)的比例高于出现不稳(行走不稳与自身不稳)的比例(X2=12.53, P<0.01),CT异常结果中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与视物摆动)的比例高于出现不稳(行走不稳与自身不稳)的比例(X2=16.92, P<0.01)。
  结论:
  1.随着年龄的增长,耳石器功能会逐渐下降且在60岁以上人群下降更加明显。
  2. VEMPs联合vHIT能够准确的对前庭神经损伤进行定位,尤其能够识别前庭下神经损伤。
  3.前庭型偏头痛中以椭圆囊通路损害为主,其次为半规管低频损伤。
  4.病因不明的非中枢性眩晕/头晕患者中以外周耳石器损害为主,椭圆囊病变临床表现为眩晕或不稳,而球囊病变多表现为不稳症状为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