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山区煤田地震勘探技术及应用研究
【6h】

山区煤田地震勘探技术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言

1.1煤田地震勘探发展历史与现状[1][7]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3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1.3.1主要研究内容

1.3.2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地震勘探基本理论

2.1地震波的能量、吸收和衰减

2.1.1地震波的能量与球面扩散

2.1.2波的吸收衰减

2.2地震波在分层介质中的传播

2.2.1透射与反射

2.2.2多层介质中的波

2.2.3介质分界面上的折射波

2.2.4多层介质中的多次波与转换波

2.3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2.3.1横向分辨率

2.3.2纵向分辨率

2.4地震波的速度及影响因素

2.4.1地震波速与岩石弹性常数的关系

2.4.2地震波速与岩性的关系

2.4.3地震波速与密度的关系

2.4.4地震波速与构造历史和地质年代的关系

2.4.5地震波速与埋藏深度的关系

2.4.6地震波速与孔隙率和含水性的关系

2.4.7地震波速与频率和温度的关系

2.4.8沉积岩地层速度的一般分布规律

2.4.9地震界面和地质界面的差异

2.4.10浅地层速度变化及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2.5地震勘探的有效波与干扰波

2.5.1有效波

2.5.2干扰波

第三章 山区煤田地震勘探技术

3.1资料采集方法技术

3.1.1采集仪器

3.1.2观测系统

3.1.3激发与接收

3.1.4近地表结构调查

3.1.5采集质量控制与评价

3.2资料处理技术

3.2.1处理软硬件

3.2.2处理流程及关键处理方法技术

3.2.3处理质量控制

3.3山区煤田地震勘探解释技术

3.3.1解释流程

3.3.2解释方法技术

3.3.3解释精度控制

第四章实际应用分析

4.1项目概况

4.1.1地质任务及工作量

4.1.2工区慨况

4.1.3勘探依据

4.2地震资料采集

4.2.1仪器设备及性能测试

4.2.2地震试验工作

4.2.3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

4.2.4激发和接收方式选择

4.2.5低速带调查工作

4.2.6野外采集工作质量评述

4.3地震资料处理

4.3.1资料处理软硬件及流程

4.3.2资料处理主要模块效果分析

4.3.3资料处理质量评价

4.4地震资料综合解释

4.4.1资料解释软硬件及流程

4.4.2层位标定与对比

4.4.3构造解释

4.4.4陷落柱及采空区解释

4.5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2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项目

展开▼

摘要

由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表层低降速带介质纵横向展布极不均匀,特别是黄土山区,因黄土层较厚,地震波场吸收衰减严重,致使在地表接收的反射波场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降低,波场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发生畸变,其影响,将直接导致山区煤田地震勘探的精度和可靠性降低。 论文在地震勘探理论指导下,较详细地分析和论述了山区煤田地震勘探的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并认为:①因地制宜地采用合适的观测方法,如弯线、宽线或三维观测,合适的激发与接收参数,可在较宽频带接收条件下提高采集资料的信噪比;②采用合理的处理流程和方法,如利用生产炮的折射静校正技术、叠前波场振幅能量处理技术、保幅条件下的二维去噪技术和展宽频带技术以及合适的波场偏移技术等,可提高原始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并校正有效波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畸变;③根据地质目标,在解释软件系统平台支持下,选择合适的解释方法技术,如综合速度分析技术、高精度层位标定技术、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相干体技术、断棱检测技术、属性参数提取技术及波阻抗反演技术等,可提高资料解释的精度和可靠性,从而解决煤田勘探中的小构造、小断层及薄煤层厚度预测等地质问题,同时对煤田勘探中可能存在的陷落柱及采空区等灾害地质问题亦可获得较可靠的勘查结果。 论文在方法技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山区3D煤田地震勘探的全过程,进一步证明了在山区煤田地震勘探中,只要方法技术选择合适,可有效地提高煤田勘探的精度和可靠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