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银-额盆地上石炭统罗苏阶-下二叠统紫松阶岩相古地理研究
【6h】

银-额盆地上石炭统罗苏阶-下二叠统紫松阶岩相古地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区域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层概况

2.4 盆地基底特征

2.5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6 断裂系统与构造格局

第三章 地层发育特征

3.1 地层划分及发育概况

3.2 上石炭统罗苏阶-达拉阶

3.3 上石炭统小独山阶-下二叠统紫松阶

3.4 地层对比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相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4.3 剖面相分析

第五章 古地理与盆地演化特征

5.1 沉积物源分析

5.2 岩相古地理图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在地层学、沉积学、岩石学、地史学等学科理论指导下;通过收集与研究前人资料、野外地质调查和实验测试分析等方法;以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地层、沉积建造、古生物等特征研究为基础;综合分析了沉积相与沉积物源特征,开展了研究区上石炭统罗苏阶-下二叠统紫松阶岩相古地理特征研究。
  研究区上石炭统罗苏阶-下二叠统紫松阶包括石板山组、芨芨台子组、干泉组和阿木山组。盆地西部发育石板山组、芨芨台子组与干泉组,主要出露于哈珠-小狐狸山-呼乃巴斯克一线、煤窑西山-芨芨台子一带及努尔盖等地;阿木山组仅沉积于额济纳旗以东地区。岩石类型主要为碎屑岩,火山岩次之,碳酸盐岩较少。富含腕足类、珊瑚、蜓类等浅海相动物化石,缺少陆地植物化石。
  盆地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沉积相划分为滨海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岩台地相、三角洲相、冲积扇和潮坪相六大类。滨海相广泛发育于石板山组、干泉组和阿木山组三者的碎屑岩段,浅海陆棚相主要发育于阿木山组,碳酸盐岩台地相主要分布于芨芨台子组和阿木山组中段,三角洲相仅分布于碎石山西一带干泉组和乌兰敖包地区阿木山组,努尔盖和小狐狸山干泉组可见冲积扇,潮坪相发育程度较差。
  研究区沉积物源综合分析显示红石山-黑鹰山坳陷物源来自马鬃山-赛汉陶来-切刀低幅隆起带或北部蒙古国地区,红柳大泉坳陷物源由敦煌-阿拉善-狼山隆起带提供,巴丹吉林-银根坳陷中恩格尔乌苏断裂以北物源来自切刀隆起、以南物源由敦煌-阿拉善-狼山隆起带提供。总体来看,上石炭统罗苏阶-下二叠统紫松阶物源主要来自敦煌-阿拉善-狼山隆起带和切刀隆起。
  综合以上研究,编制了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上石炭统罗苏阶-达拉阶和上石炭统小独山阶-下二叠统紫松阶岩相古地理略图,并分析其各自岩相古地理特征、沉积充填与演化特征。晚石炭世罗苏期-早二叠世紫松期,研究区为伸展背景下的陆内裂谷盆地,基本继承了早石炭世的盆地沉积格局。其中晚石炭世罗苏期-达拉期,盆地西部在伸展拉张作用下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沉降中心,并在盆地西部沉积了石板山组和芨芨台子组,这一时期盆地的沉积格局为北部红石山-黑鹰山坳陷、中部马鬃山-赛汉陶来-切刀低幅隆起和南部红柳大泉坳陷组成的两坳一隆;晚石炭世小独山期-早二叠世紫松期,在火山活动等作用下,盆地东部形成了恩格尔乌苏-苏宏图-英格特裂谷中心,沉积范围随着海侵过程由西向东逐步扩大并覆盖全区,这一阶段在盆地西部沉积了干泉组,东部仅沉积阿木山组,沉积格局虽然继承了罗苏期-达拉期两坳一隆的特征,但南部坳陷范围向东扩大至盆地边界,形成了红柳大泉-巴丹吉林-银根坳陷。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