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体育教学的启示
【6h】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体育教学的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研究现状

1.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系统分析法

2.2.3 逻辑论证法

3 孔子思想的概述

3.1 孔子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内涵

3.2 孔子教育思想内容的分类

4 孔子教育思想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4.1学思行——学思结合

4.1.1学思行——案列分析

4.1.2学思行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

4.2 “有教无类”——教育平等

4.2.1 教学案例

4.2.2 有教无类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

4.3 “因材施教”——个体差异

4.3.1 教学案例

4.3.2 因材施教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

4.4 “教学相长”——师生关系

4.4.1 教学相长教学案例

4.4.2教学相长对当代体育教学的启示

4.5 “乐学”——快乐体育

4.5.1乐学教学案例

4.5.2乐学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

4.6 君子不器——全面发展

4.6.1君子不器教学案例

4.6.2君子不器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

4.7终身体育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

5 孔子教学思想中的不足

6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答记者问上针对健康中国说的一句“每天都有人为健康中国奋斗,请珍惜身边提醒你运动的人“。面对学生体质下降这一严重现实,我们庆幸我们的学校体育还有点韧劲,至少还保留着体育课,虽然存在各种问题,起码还是有点作用,不然后果更严重。然而这门伴随人成长经历长达13至14年、多达1400个左右学时数的身体练习必修课却在学校教育中尴尬无比、夹缝生存。国家家层面还是认为竞技体育、社会体育、职业体育、中国足球、体育产业、全民健身等领域的问题远没有学校体育尤其是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严重。
  2004年开始,韩国首尔成立了第一家孔子学院,截至今日,全世界孔子学院数量已经接近五百所之多,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渊远的中国文化正在通过孔子学院飞速的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让全世界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军事家,他的教育思想浓缩了他四十多年教学经验的精华,由他的弟子以及后人总结提炼而出,其中一些教育理念一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当然,时代的变迁,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的飞速发展都使得孔子思想中某些理论不被当今社会所认同成为必然。然而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一些教学理念及思想直至今日仍然没有时过境迁,他教学思想中一些精华仍然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孔子教学思想中很多经典都被后人所传承和运用,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式、乐学、君子不器、终身学习、教学相长、学思行等。这些经典的教学理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本有的光环。反而在历史的更替中有着大浪淘沙般逐渐显现出是金子就一直会发光的坚毅。究其原因,孔子教学思想的人性化、务实性决定了它以人为本的坚实基础,所以它终究不会被历史淘汰。
  《论语》中“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朝闻道,夕死可矣。”指的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强调的是终身学习的观念;《论语雍也》中“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写的是快乐学习的重要性;《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思考实践之间的关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阐述了因材施教的观念;《论语为政》中“君子不器”讲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不费不启,不悱不发,不以一隅与三隅反,则不复也”描述的是启发式;“己于立而立入,己欲达而先达入,己所不欲,勿施于入”有教无类;“学然后知其不足,教然后知其因,知其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其因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
  孔子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打破了封建社会只有贵族才可以办私塾的垄断,开创了历史先河。本文试图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归纳总结,对现代体育现状的剖析和认识,发掘出两者之间的共通点,以更加科学更加系统的方式提炼孔子教学思想中的精华,在自己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体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完善和提升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