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改性TiO2-B作为可充电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6h】

改性TiO2-B作为可充电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

1.3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

1.4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计算方法

2.1 引言

2.2 主要计算模型

2.3 基本计算方法

2.4 主要计算参数的确定

2.5 其他参数要求

参考文献

第三章 TiO2-B材料的研究

3.1 引言

3.2 TiO2-B的空间结构

3.3 锂离子的嵌入与扩散

3.4 高锂离子浓度分析

3.5 电子结构分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氧空穴TiO2-B材料的研究

4.1 引言

4.2 氧空穴的产生

4.3 锂离子的嵌入与扩散

4.4 高锂离子浓度分析

4.5 电子结构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共掺杂TiO2-B材料的研究

5.1 引言

5.2 共掺杂的空间结构

5.3 锂离子的嵌入与扩散

5.4 高锂离子浓度分析

5.5 电子结构分析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TiO2-B材料表面到体相的传递

6.1 引言

6.2 主要的晶面

6.3 表面向体相的迁移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全文总结

7.2 今后工作建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展开▼

摘要

随着高性能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对负极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寻找传统碳负极材料的替代品已引起了许多研究团队的兴趣。在众多可替代材料中,金属氧化物一直都是倍受研究者青睐的一类材料,其中TiO2-B材料因为其高的锂离子容量和特殊的嵌入式反应机理,被认为是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首选。然而同其他形态的二氧化钛材料一样,TiO2-B差的离子/电子传导性则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鉴于此,本文考虑可以通过对TiO2-B材料进行改性来提高其离子/电子传导性。本文通过采用多元胞组合法对TiO2-B及其改性材料进行第一性原理研究,从原子水平上探索了锂离子的嵌入和迁移特性以及材料的电子结构,分析了改性前后材料离子/电子传导性变化的原因。具体的分析过程和计算结果论述如下:
  第一章,对可充电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结构和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现有的几种研究最广泛的正负极材料的主要性能参数,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选题的主要意义。
  第二章,简单介绍了在 VASP软件包中进行计算研究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模型,包括超晶胞模型和平板模型,以及一些计算的方法,包括密度泛函理论和过渡态理论。对计算所涉及的一些参数,如截断能、收敛标准、k点网格和(U-J)值,进行了检测以达到计算要求的标准。最后对文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分析方法做出了定义,如能垒、态密度、巴德电荷和嵌入电压的计算。
  第三章,运用MS建模软件,构建出纯TiO2-B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具体完成以下工作:1.计算研究晶格体系内的稳定嵌入位点,比较可知在低锂离子浓度下,C位点是最稳定的嵌入位点,有着1.29 V嵌入电压;2.运用CI-NEB方法,计算锂离子沿着三个扩散方向的迁移过程,分析计算结果可知,沿着 b轴方向的扩散过程是最有利于锂离子的迁移过程,其能垒为0.51 eV;3.计算高锂离子浓度下的嵌入电压,得出其在高浓度下的电压平台在0.72~0.94 V之间;4.计算并画出TiO2-B的态密度(DOS)图,分析可知,TiO2-B是典型的半导体材料,禁带宽为3.0 eV,Ti-3d主要贡献导带,而O-2p主要贡献价带。
  第四章,在纯TiO2-B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氧缺陷TiO2-B模型。具体完成以下工作:1.对氧缺陷产生的位置进行研究,计算得出O3f(1)和 O4f为最易发生氧空穴的位置;2.对嵌入位点和扩散路径能垒进行计算,研究得出在低浓度下缺陷模型中C位点仍然是最稳定的嵌入位点,缺陷模型在b轴方向的扩散能垒降低到0.39~0.49 eV之间;3.计算高浓度情况下的嵌入电压,研究得出高浓度下的缺陷模型(2)的电压平台在0.69~0.89 V之间;4.对缺陷模型的态密度进行计算,态密度图表明禁带宽在缺陷模型中明显减小,都小于2 eV,研究表明Ti-Ov-3d是禁带宽变窄的主要贡献者。
  第五章,在纯TiO2-B模型中引入共掺杂原子构建出钝化共掺杂TiO2-B模型。具体完成如下工作:1.确定N+V和C+Cr共掺杂的位置,构建计算模型;2.对嵌入位点和扩散路径能垒进行计算,得出在低浓度下共掺杂模型中C位点仍然是最稳定的嵌入位点,在b轴方向的扩散能垒分别为0.47和0.42 eV;3.计算高浓度下的嵌入电压,分析得出N+V共掺杂有着0.83~0.97 V的电压平台,相比较与C+Cr的1.05~1.27 V的电压平台,更适合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4.对两种共掺杂的态密度进行计算,得出的禁带宽分别为1.7和1.4 eV,分析研究表明N和C主要修饰了价带结构,而V和Cr主要修饰导带结构。
  第六章,计算和讨论了锂离子在TiO2-B的三个低指数晶面的表面-体相传递过程。计算表明,[100]晶面不适合锂离子的表面-体相传递过程,而[001]和[110]晶面由于表面有着开放的c轴和b轴孔道,是锂离子表面-体相传递的主要渠道。迁移过程研究表明,能垒主要发生在表面到体相的第一层扩散过程中。
  最后,在结论与建议中对所有计算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计算研究确定了三个方向,即高浓度锂离子扩散的研究,TiO2-B晶面表面修饰的研究以及对适合于TiO2-B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