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人学视域下的大学课堂教学研究——整体性人的迷失与追寻
【6h】

人学视域下的大学课堂教学研究——整体性人的迷失与追寻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第一章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人”的失落——从自我经历和一篇文章反思大学课堂教学

1.1.2 对本真大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1.2 研究综述

1.2.1 人学研究述评

1.2.2 大学课堂教学研究述评

1.2.3 人学视角下的教育、教学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概述

2.1 人学视域

2.2 大学课堂教学

2.2.1 教学

2.2.2 课堂教学

2.2.3 大学课堂教学

2.2.4 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构成

2.3 整体性人的解析

第三章 大学课堂教学追求的历史变化及其审视

3.1 大学课堂教学追求的历史变化

3.1.1 功利性教学追求

3.1.2 教育性教学追求

3.1.3 发展性教学追求

3.1.4 解放性教学追求

3.2 大学课堂教学追求变化的审视

3.2.1 教学追求与人学思维——从“单向性人”到“整体性人”的转变

3.2.2 本真教学——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

第四章 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诠释

4.1 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发生

4.1.1 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起点——个体生命的存在

4.1.2 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培育个体生命的自觉

4.1.3 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整体性人的生成

4.2 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特性

4.2.1 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

4.2.2 教学活动的复杂性

4.2.3 教学活动的情境性

4.2.4 教学活动的创生性

第五章 走向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

5.1 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建构的理论逻辑

5.1.1 教学活动的必然选择:“整体性人”的回归

5.1.2 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建构可能性

5.2 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建构的现实路径

5.2.1 构建关怀生命的教学价值观

5.2.2 创建主体性生成的教学目标

5.2.3 积极生成教学内容

5.2.4 综合使用教学手段

5.2.5 构建后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

5.2.6 尝试生态式教学管理

5.2.7 采用对话式教学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承诺书

声明

展开▼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繁荣向上,高等教育的工具功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到了有力的发挥,而人的发展功能作为诸功能之本却未得到关注。目前,我国的大学课堂教学因过度受到工具理性和功利性的影响,坚守“理智培育”和“技术获取”的传统大学价值取向,主要培养了单向性的理性人和技术人,却忽视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和主体性培养,并未促进人的整体性发展。这种“成问题”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因偏离人的整体性而成为实体造就,降为“物化”的活动,最终失去了“人”,也失去了教学的本真。对人的认识是形成教育理念的依托点,也是大学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入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大学课堂教学的新路径。整体性人是人的本真面貌,因此,本真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也应是彰显“整体性人”的教学活动。大学课堂教学为什么要彰显“整体性人”,什么样的大学课堂教学才是彰显“整体性人”的教学活动,现实的大学课堂教学如何才能成为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等问题是值得探讨的。本研究从人学视角出发,采用文献法、历史法对大学课堂教学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相关概念概述。这一部分主要对人学视域、大学课堂教学和整体性人三个概念进行了剖析。
   第二,通过对大学课堂教学活动追求的历史考察,揭示出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才是本真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功利性教学、教育性教学、发展性教学都植根于本体论入学观,培养的是单向性的人,割裂了人的整体性,造成了人的异化;解放性教学旨在培养主体性人,究其本质,是在实践论人学视域下对“整体性人”观念的重塑;实践论人学以人的方式去思考把握人,“整体性人”是本真的人,因此,只有基于实践论入学思视域下培养“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才是本真的教学活动。
   第三,在对大学课堂教学活动追求历史变化的分析基础上,从实践论人学的视角,以教学活动的发生和特性为维度,对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教学活动内涵进行了诠释。
   第四,从“整体性人”回归的必然性、可能性来探寻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建构的理论逻辑;从教学价值取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七个方面来探索彰显“整体性人”的大学课堂建构基本现实路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