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古代文学中狐意象及其文化意蕴——以《聊斋志异》为例
【6h】

古代文学中狐意象及其文化意蕴——以《聊斋志异》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我国狐文化的发展探究

1.1 先秦时期与汉代狐文化的发展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狐文化的发展

1.3唐代狐文化的发展

1.3.1 狐的胡化

1.3.2 狐的雌化

1.3.3 狐的宗教化

1.4明清时期狐文化的发展

1.4.1 从妖媚惑人到情爱自由

1.4.2 象征人性而超越人性

1.4.3 从妖到仙的本质转变

第二章《聊斋志异》中狐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2.1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2.1.1 人性与狐性的对立统一

2.1.2 自然属性与社会关系的对立统一

2.2 寄托审美理想的“人化”之物

2.2.1 人形美

2.2.2 人性美

2.2.3 人才美

2.3冲破封建礼教的原我欲望的投射

2.3.1 对人性解放的强烈诉求

2.3.2 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2.3.3 对真爱的追求

第三章 中国古代文学中狐意象与西方文学中精灵意象比较

3.1 形象起源及特征比较

3.1.1 形象起源和发展比较

3.1.2 形象特征比较

3.2与人和自然的关系比较

3.2.1 与人的关系的比较

3.2.2 与自然的关系比较

3.3 文化内涵比较

3.3.1 宗教内涵比较

3.3.2 文学内涵比较

3.4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声明

展开▼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狐意象占据着一方不可忽视的位置,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文学意象和素材。在众多兽类意象中,任何一种都不像狐一样有如此广阔的社会覆盖面。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最初的原始图腾演变成后来的狐精典型形象,已然成为一种狐文化,渗透到中国人民的文学中,生活中。
  狐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不断地吸收新的血液,并摒弃被时代淘汰的短暂性特征,最终在明清时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发展到了新高度,得到了影响后世的全新定位。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和历史比较法以及逻辑思辨法的研究方法,在追溯狐意象发展演变历史的同时,重点对《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文化意蕴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上,又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与西方文学中的精灵意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探究中国狐类文学与西方类似文学的共通点与区别,以期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中狐意象得到更全面深刻的解读。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追溯狐文化的发展历程,笔者寻找了各种文字史料,选取了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时期、明清时期四个阶段性时期进行了分析,对每个时期狐文化演变的特征及原因作出了探究。第二章将《聊斋志异》作为研究重点,从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寄托审美理想的“人化”之物、冲破封建礼教的原我欲望的投射这三个方面来探析《聊斋志异》中狐意象的文化意蕴。第三章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狐意象与西方文学中的精灵意象做了对比分析,着重对比了二者在形象起源及特征、与人和自然的关系、文化内涵三个方面的异同点,为二者的文化互通提供了新的角度。
  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狐意象的研究,并试图通过中西相似意象的对比,以便于中国狐文化得到更准确的定位和诠释,为中国这一文化在中西交流中能找到共通桥梁的灵感做出微薄贡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