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利率退出效应形成机理与对策研究
【6h】

利率退出效应形成机理与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 引言

1 .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3 利率退出效应的定义

1 .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5 主要工作和创新

1 .6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2章 利率退出效应形成机理研究

2 .1 研究利率退出效应的相关理论基础

2 .2 利率退出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

2 .3 利率退出效应形成原因的相关模型分析

2 .4 小结

第3章 利率退出效应对宏观经济的危害及对策分析

3. 1 利率退出效应对宏观经济的危害性分析

3 .2 利率退出效应与G DP相互关系分析

3 .3 减小利率退出效应的对策与分析

3 .4 小结

第4章 完善利率调控政策的路径选择与创新

4 .1 完善金融市场管理机制

4 .2 完善金融市场利率调控传导机制

4 .3 强化金融市场创新机制

4 .4 建立完善的金融循环经济

4 .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 .1 主要结论

5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应对宏观经济变动时,利率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我国的利率调控实践当中,利率的变动与储蓄的相关性并不都是古典经济理论中所阐述的正向的、单一的关系,而是呈现出特有的表现形式。
  本文的选题背景是2007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采用利率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中出现的与政策初衷相悖的情况,通过对利率变动所引起的宏观经济不同方面分别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利率退出效应”的存在,阐述该效应的形成机理,分析其对宏观经济的危害性,并探寻如何改进和完善市场机制的路径选择,以减小利率退出效应对利率调控政策目标的阻碍。
  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模型应用,首先提出了“利率退出效应”的定义以及产生该效应的四个前提条件,分别对宏观经济存在高通胀压力或通缩压力时利率退出效应的不同形成机理加以实证,进而推广得出“利率陷阱”的存在。在分析利率退出效应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危害性之后,提出了四种可以减小该效应的对策建议。最后,在如何完善利率调控政策方面,希望通过增加市场信息透明度、改进市场机制、畅通利率调控传导渠道以及减弱市场非理性预期等措施,探索如何在现行条件下完善利率调控机制的政策路径选择。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点:一是在阐述利率传导机制时,首次提出了“利率退出效应”的存在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加以实证;二是在分析研究利率变动与居民储蓄关系的时候,深入分析了微观经济体的心理预期、市场机制、制度约束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三是在分别探索高通胀或通缩两种条件下利率退出效应的不同形成机理及影响时,并不止于证明结论,而是进一步推广,得出“利率陷阱”的存在及模型分析。
  本文的重要结论主要有三个:一是制度约束、市场机制、微观预期等综合因素均会影响利率政策的传导机制;二是利率退出效应是影响利率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三是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变动不仅会产生利率退出效应,也存在进入“利率陷阱区”的风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