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
【6h】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研究方法

1.4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2.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2.3 互联网金融的业态

第3章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业务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交易成本理论

3.2 金融脱媒理论

3.3 长尾理论

3.4 流动性风险理论

第4章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经营业务的影响

4.1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4.2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的优势比较

4.3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

第5章 实证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5.1样本选择及指标选取

5.2 VAR模型的建立

5.3实证结果

第6章 建议对策

6.1负债业务层面

6.2 资产业务层面

6.3中间业务层面

6.4互联网金融深化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从2013年开始,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开始蓬勃发展。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业务模式,它不仅在我国呈现爆发式增长,而且还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一直以来银行业在我国金融行业处于龙头地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下,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加快创新互联网直销模式的步伐,使其规模增加的速率比银行快得多,这使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分布出现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对我国银行业的业务经营也有着巨大的冲击。银行业脱媒现象越来越明显,使它的传统经营服务面临一定的挑战。本文以这个新型的概念为研究的出发点,实质上是为了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这对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进一步巩固它的市场地位、获得飞跃式发展有着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研究首先从互联网金融的一些基本情况入手,进行详细地概述;其次,分别从四个理论层面进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受到冲击的原因;然后,具体分析它对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经营业务方面的冲击,从目前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与传统金融模式的优势比较入手,深入地了解它目前所处的情况,对此进一步说明其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的具体影响;接下来,建立VAR模型,将它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最后,根据上述的分析为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建议。以互联网金融为研究对象,概念选择新颖。它作为金融市场的一种新生的事物,从政策角度和商业银行角度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对银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选择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实证的角度建立实证VAR模型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使商业银行更加明确自己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制定策略提供依据。本文基于上述的分析,提出商业银行应该转变服务理念,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差异化的投资理财业务,努力维护长尾客户,强化与高科技企业的合作等建议,使其在当今的社会中健康稳定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