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杜229块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6h】

杜229块兴隆台油层超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2国内外超稠油油藏剩余油研究现状

1.2.1剩余油研究方法

1.2.2超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

1.3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主要研究内容

1.3.2技术路线

1.4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1.4.1主要工作量

1.4.2主要成果

第2章工区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构造位置及油区概况

2.2区域构造背景

2.3工区钻遇地层层序

2.4开发历程

2.5开发阶段的划分

2.6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超稠油油藏开发评价

3.1超稠油油藏开发特点及生产规律

3.1.1超稠油油藏开发特点

3.1.2超稠油油藏生产规律

3.2兴隆台油层开发状况评价

3.2.1不同开发单元效果差别大

3.2.2不同的开发层系开发效果差别显著

3.2.3不同井产量差别在

第4章影响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的因素分析

4.1油层微型构造研究

4.1.1微型构造类型及特征

4.1.2微构造对生产开发的影响

4.2影响超稠油开发的油藏地质因素

4.2.1原油粘度

4.2.2有效油层厚度

4.2.3净毛比

4.2.4隔夹层分布

4.2.5地层压力

4.2.6水侵

4.3开发工艺对超稠油油藏开发的影响

4.3.1井网井距

4.3.2注采工艺参数的优化

4.3.3注采井况

4.3.4增产稳产措施

第5章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5.1工区沉积微相概述

5.1.1沉积微相的划分

5.1.2沉积微相的特征

5.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与表征

5.2.1流体非均质性

5.2.2平面非均质性

5.2.3层间非均质性

5.2.4层内非均质性

5.2.5微观非均质性

5.2.6动态非均质性

5.3沉积微相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关系

5.3.1沉积微相对非均质性的控制作用

5.3.2不同沉积微相砂体的非均质模式

5.3.3不同沉积微相生产特征

第6章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6.1超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分析

6.1.1微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6.1.2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6.1.3非均质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6.1.4开发工艺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6.2剩余油分布研究

6.2.1平面剩余油研究

6.2.2油层纵向剩余油研究

6.3剩余油分布规律

6.3.1超稠油剩余油的平面分布规律

6.3.2超稠油剩余油的垂向分布规律

6.3.3与水驱油藏剩余油分布特点比较

6.4剩余油富集区分析

第7章开发调整与挖潜措施优选

7.1增强储量平面控制程度

7.1.1加大储量的平面井控程度

7.1.2合理调整注采方式

7.1.3动用难采区

7.1.4水侵治理

7.2增加蒸汽纵向上有效动用井层

7.2.1转换开发层系

7.2.2调剖和分层注汽

7.3转化为SAGD开发模式

7.4注入降粘剂动用个别的常停单井剩余油

7.5保持地层能量,同步加强完善油藏管理

7.6油藏开发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杜229块是辽河油田重点开发区块,目的层兴隆台油层属于典型的超稠油油藏,含油层系兴Ⅱ-兴Ⅵ,其中兴Ⅱ-兴Ⅴ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兴Ⅵ为重力流沉积,油层埋深840m-1100m,油层厚度60-150米。自1998年投入开发以来,先后经历了快速上产、短期高产稳产、持续减产阶段,至今已经采出原油396×10<'4>t,采出程度达到19.2%,自2004年来依靠大修、调层等措施缓解减产压力且效果明显。当前生产矛盾突出,原有的蒸汽吞吐开发方式难以为继,需要转换开发方式。 在本文中,运用油藏工程方法对杜229块进行了总体评价,分析了影响超稠油开发的各种因素,并对非均质进行了表征,认为油藏非均质是制约油藏开发效果的内因和主要因素,而沉积微相是油藏非均质的主控因素,开发工艺技术影响开发效果,在此基础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对该区剩余油分布规律从平面、层间、层内进行研究,认为平面上的热未连通井间、无井控制区为剩余油主要分布区域,受油藏地质和开发工艺两方面的影响,北部低效区和中南部受水侵影响的区域也是剩余油富集区,水下分流河道、心滩等主力沉积微相中剩余油总量最多,滩砂、分流间湾薄层砂等非主力沉积微相中剩余油总量较少;在垂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未射孔投产层段和大套层系开发时的未受效层位,总体上剩余油位于油层中下部,最后根据油藏地质和剩余油分布状况提出加密井网(包括直井和水平井)提高井控程度和层系调整以及开展分层注汽、层间调剖和多井整体吞吐以提高注汽开发效果等适合该区的挖潜措施。认为SAGD适合杜229块超稠油开发,可以在达到SAGD开发指标的区域全面转化为采用SAGD方式开发。根据在邻区的试验结果,预期杜229块超稠油采收率可以得到大幅提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