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东营凹陷隐性断裂带特征及控藏作用研究
【6h】

东营凹陷隐性断裂带特征及控藏作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隐性断裂带是指没有统一的断裂面、变形程度较弱的断裂带,是由区域应力场或基底断裂活动而产生于沉积盆地盖层中的弱变形构造带。由次级构造(小断层、裂缝带、洼陷、潜山、凸起、圈闭等)断续成带分布构成,属于断裂带形成演化早中期阶段的产物。研究表明,隐性断裂带在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并且与油气聚集关系密切,是未来油气勘探值得重视的领域。 利用重力资料、地震资料、地质资料等手段,根据基底断裂分布、盖层断裂分布、沉积相砂体分布和油藏分布等特征,可在东营凹陷识别出9条北东、北西和近南北向的隐性断裂带,这些隐性断裂带在平面上通常表现为雁列状或帚状排列的次级断层带,部分表现为洼陷和凸起之间的构造突变带,或者是不同洼陷、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的分界线。剖面上,隐性断裂带通常表现为花状构造、似花状构造、“Y”字形构造和帚状构造等具有走滑性质的构造样式。 区域构造背景及东营凹陷的演化史表明,东营凹陷北东向的隐性断裂带形成于古近纪时期北东向基底断裂的右旋张扭运动,北西向的隐性断裂带形成于古近纪时期北西向基底断裂的左旋压扭运动,南北向的隐性断裂带形成于古近纪时期南北向基底断裂带的右旋走滑运动。以王家岗和八面河隐性断裂带为例,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二者在形成机制上的差异。实验表明,八面河隐性断裂带形成于基底断裂30°以下的张扭运动,王家岗隐性断裂带形成于基底断裂30°~50°的张扭运动。通过对相关实验参数的提取,建立了基底断裂走滑量与盖层雁列式次级断层发育程度间的定量函数关系式,并利用公式反推出了王家岗和八面河隐性断裂带在古近纪各时期基底断裂的走滑位移量。 东营凹陷隐性断裂带的控藏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影响了砂体的沉积,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储集层的分布;②形成了大量的构造圈闭,同时,由于隐性断裂带控制了砂体的沉积,也会形成若干岩性圈闭和岩性—构造复合圈闭,大量发育的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场所;③隐性断裂带上裂缝密集发育,有效的改善了储层物性。东营凹陷隐性断裂带的平面油气聚集模式有网格状聚集模式、雁列状断块聚集模式和带状断块聚集模式。根据不同方向隐性断裂带的剖面构造样式和油气富集规律,分别建立了东营凹陷北东、北西和南北向隐性断裂带的剖面控藏模式。

著录项

  • 作者

    沈跃;

  •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授予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学科 地质工程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伟锋;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东营凹陷; 隐性; 断裂带; 特征;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