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二语习得中的僵化现象与停滞现象——对比研究与分类
【6h】

二语习得中的僵化现象与停滞现象——对比研究与分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Acknowledgem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1 Why “fossilization and stabilization”?

1.1.1 What is “fossilization” and what is “stabilization”?

1.1.2 Why “contrastive study and classification”?

1.2 Clarifying some terms in this dissertation

1.2.1 Interlanguage

1.2.2 Language acquisition vs. language learning

1.2.3 Second language vs. foreign language

1.3 Focus and preview of the dissertation

1.3.1 Focus of this dissertation

1.3.2 Organization of this dissertation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Historic review of studies on fossilization and stabilization

2.2 Comments on these works

2.3 Distinction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ssilization and stabilization

2.3.1 Distinctions between fossilization and stabilization

2.3.2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ssilization and stabilization

Chapter Three Classification of Fossilization and Its Possible Causes

3.1 Introduction

3.2 Conscious fossilization

3.2.1 Fossilization caused by social factors

3.2.2 Fossilization caused by affective factors

3.2.3 Fossilization caused by cognitive styles

3.3 Unconscious fossilization

3.3.1 Fossilization caused by linguistic environment

3.3.2 Fossilization caused by physical disability

3.3.3 Fossilization caused by age

3.4 Summary and comments

Chapter Four Classification of Stabilization and Its Possible Causes

4.1 Introduction

4.2 Copscious stabilization

4.2.1 Stabilization card by affective factors

4.2.2 Stabilization caused by the leamer's learning strategies

4.3 Unconscious stabilization

4.3.1 Stabilization caused by L1 transfer

4.3.2 Stabilization caused by language input and output

4.4 De-stabilization

4.5 Summary and comments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展开▼

摘要

僵化现象和停滞现象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极其普遍的问题,也是非常难以解决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中外学者的关注及探讨。 国外学者对僵化现象的研究多是从理论上探讨其形成原因。在早期的中介语言研究中,Selinker注意到只有5%的外语学习者能够达到像本族语者一样的语言能力,他称这一现象为“僵化(石化)现象”,并将其原因归纳为5个过程:母语迁移;培训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目的语笼统化。此后Lenneberg和Lamendella从生物成长的角度提出了僵化现象的内因说;Schumann以社会文化差异及其造成的心理差距为基础提出语言僵化的外因说;Vigil和Oller提出了僵化现象的交互作用说。Krashen、Ellis等人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其成因。 诸多研究者对外语学习过程中僵化现象的探讨有理有据,对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性意义。同时这些研究都频繁提及“停滞现象”这一术语。但大部分研究者将两者看作同种现象,并在文中毫无差异地互换使用两个术语。 朗文现代英语词典中将“停滞”解释为“无变化的状态”。Selinker在论述僵化现象时指出,语言停滞现象是指二语习得中中介语暂时停止、无变化的状况,它是语言学习的一个自然的、暂时的“堵塞”现象。之后,Tollefson提出要通过术语学对它们进行界定,并提出“凝胶现象”与“停滞现象”相对应。黄汝阔提出“持久性”是僵化现象最显著的特征。 基于以上信息,笔者决定对这两种语言现象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从两个术语的定义着手对其特征和内涵分别进行分析,明确指出这两个不同术语的各自特征,它们的区别以及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关系,并尝试性地做出更为清晰的术语界定。僵化现象的显著特征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持久性”之外,还有“反复性”。停滞现象的显著特点则是它的“可消除性”和“可变性”。因此,僵化现象中的错误语言形式是不可消除的,而停滞现象中的错误则是可消除的;前者是持久的,而后者是暂时的;僵化现象是一种学习结果,而停滞现象则是一种学习阶段。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停滞现象往往是僵化现象的前奏,如果停滞现象中的错误语言形式得不到及时更正,延误了有利时机,这些错误形式就会僵化,无论语言学习者如何努力,都不能再消除,也就是说原来的停滞现象已经转化成了僵化现象。另外笔者认为僵化现象的特点既然是“永久性”,因而是不存在消除僵化现象一说,但可以在僵化现象形成之前,努力预防或消除停滞现象。 在明确区分这两种现象的基础上,笔者以两种语言现象的原因为依据对其分别作了分类与解释。根据语言现象形成的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笔者将它们分别分类为“有意识性”和“无意识性”。 有意识性的僵化现象包括:由社会因素(社会距离和文化冲击)所导致的僵化现象;由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动机、态度和性格)所导致的僵化现象;由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所导致的僵化现象。而无意识性的僵化现象则包括:语言环境所导致的僵化现象;生理条件所导致的僵化现象;年龄因素所导致的僵化现象。 有意识性的停滞现象包括:由学习者情感因素(焦虑感、缺乏冒险精神、对批评过渡敏感、心不在焉)所导致的停滞现象;由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所导致的停滞现象。无意识的停滞现象则包括:由母语迁移所导致的停滞现象;由语言输入输出所导致的停滞现象。 最后,笔者提出了关于僵化现象和停滞现象研究中的其他问题及不足,总结重申本文要点的同时也指出自己的不足。像先前有关僵化现象和停滞现象的研究一样,本文也缺乏实证性的研究,由于时间和调查对象的限制,加上调查表的设计难度,试验的效度和信度无法保证,故笔者未能继续自己的实证性研究。这在笔者看来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