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翻译批评:一场多边对话
【6h】

翻译批评:一场多边对话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The Motivation of the Research

1.2 Methodology of the Research

1.3 Outline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2.1 The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2.1.1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Foreign Countries

2.1.2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China

2.2 Three Traditional Paradigm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2.2.1 Author-centered Paradigm

2.2.2 Text-centered Paradigm

2.2.3 Reader-centered Paradigm

2.3 Defects of Thre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Paradigms

2.3.1 The Defects of the Author-centered Paradigm

2.3.2 The Defects of the Text-centered Paradigm

2.3.3 The Defects of the Reader-centered Paradigm

Chapter Ⅲ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Hermenenties and Bakhtin's Dialogism Theory to Translation Criticism

3.1 Linguistic Turn in Philosophy

3.2 Theories of Modern Hermeneutics in Rela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3.2.1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3.2.2 Fusion of Horizons

3.3 The Theory of Bakhtin's Dialogism

Chapter Ⅳ New Thought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Theories

4.1 A New Thought on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4.2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 Multilateral Dialogue

4.2.1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Critic and the Source Text Author via the Source Text

4.2.2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Critic and the Translator

4.2.3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Critic and the Target Text Reader via the Target Text

4.3 A New Paradigm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4.4 Application of this Paradigm

4.4.1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Critic and Thomas Hardy via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4.4.2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Critic and Zhang Guruo via His Chinese Version

4.4.3 The Dialogue between the Critic and the Chinese Readers

4.4.4 The New Evaluation of Zhang Guruo's Translation

Chapter Ⅴ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文章

展开▼

摘要

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纽带,是翻译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当前的翻译批评,无论从理论体系的建构,还是从实践方面都不尽如意,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活动的多元化及翻译研究的科学化、学科化,对翻译批评的理论化诉求也越来越强烈,从而引发了中国译界对翻译批评的普遍性焦虑。本文借助现代阐释学的相关理论,旨在对翻译批评的本质进行新的界定,从而探寻并建构一种新的翻译批评模式,以促进翻译批评研究。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的翻译批评情况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指出当前的翻译批评工作和蓬勃发展的翻译理论相比,显得软弱无力。接着归纳并分析了三种传统翻译批评模式:以原作者为中心的批评模式,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模式和以目的语读者为中的翻译批评模。虽然这些模式在特定时期对翻译批评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受认识论哲学的影响,这三种模式都割裂了翻译批评中各要素的关系,把翻译批评变成了某一方的“独白”,这不仅阻碍了翻译及翻译理论的发展,也使翻译批评自身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受到质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新的批评模式。 现代阐释学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给翻译批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阐释学的发展走向和阐释重心的转换和翻译研究的理论转向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阐释学的语言学转向颠覆传统阐释学的很多观点,其中对“意义”的解释学视阈的分析,对“理解”和“解释”新的阐释,和视阈融合理论都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另一方面,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各个对话主体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各主体要素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避免消解其中,又不能以自我为中心,搞个人主义。各个主体通过对话完成理解达到视阈融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阐释学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结束翻译批评“独白”时代,走向“对话”时代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从现代阐释学和对话理论的视角,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在通过原文本与原作者、目的语读者的对话,目的语读者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参与其中。译者的活动就是一种对话的参与。由此,翻译批评就是批评家对上述对话的积极参与,其模式也应该是开放的、历史的和多维度的,其实质就是一场以原文和译文为背景,批评者、原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平等参与的“多边对话”。这种批评模式以译者和原作者的对话结果为基础,包括批评家和原作者的对话,批评家和译者的对话和批评家和目的语读者的对话。在这种模式中,批评家的位置是游移的,他必须和翻译批评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对话,在与他们的“协商”甚至“争论”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意见,从而拓宽自己的研究思路,从而使其批评更加客观,理性。 依照这种翻译批评模式,本文以个案研究的手法,分析了张谷若的译文《苔丝》,试图以新的翻译评价模式对这一译本做出新的评价。按照上述翻译批评模式,逐一分析不同阶段的对话,看译者是否成功完成对话与其他要素达到视阈融合,这样就结束单纯语言上的对比分析,转向包括批评家、源语作者、目的语读者和译者等在内的综合评估。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进一步证实了翻译批评的对话性本质,明晰了批评过程中各个对话及各要素的关系,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更加理性的翻译批评模式。该模式不仅顺应了翻译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即从单一的翻译主体性研究到动态的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而且有利于指导翻译实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