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温棚和高位池养殖模式的水质因子变动及养殖效益的分析研究
【6h】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温棚和高位池养殖模式的水质因子变动及养殖效益的分析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综述

1.国内外养殖水质研究概况

2.碳、氮、磷收支的研究概况

3.水产养殖容量的研究

4.温棚养殖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5.高位池养殖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第二章温棚养殖模式的水质变动、养殖效益以及有机碳、氮、磷的收支

第一节温棚养殖模式的水质变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结论

第二节温棚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养殖效果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结论

第三节温棚养殖模式的有机碳、氮、磷收支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结论

第三章高位池养殖模式的水质变动、养殖效益以及有机碳、氮、磷的收支

第一节高位池养殖模式的水质变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结论

第二节高位池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养殖效果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结论

第三节高位池养殖模式的碳、氮、磷收支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结论

第四章温棚与高位池养殖的比较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以浙江省舟山市绿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旭旺养殖场的养殖池为实验对象,对温棚养殖和高位池养殖这两种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对虾养殖模式养殖全过程的水质变动、养殖效益以及包括有机碳、氮和磷在内的三种营养元素的收支进行了研究。整个实验共进行将近7个月时间,监测了温棚养殖模式下两茬养殖4个密度梯度13个养殖池以及高位池养殖模式下一茬养殖2个密度梯度6个养殖池的养殖全过程。探讨了不同养殖密度以及不同养殖模式下对虾养殖水环境的常规指标变动规律及差异、养殖效果差异以及有机碳、氮和磷三种营养元素的收支及差异。获得主要结果如下: 1.温棚养殖模式的水质变动 对温棚养殖模式常规水质指标的变动监测结果表明:温棚养殖模式下,养殖池水环境中的水温和盐度变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第二茬养殖过程中的水温和盐度变动明显高于第一茬;总溶解固体的变动规律与盐度保持一致;溶解氧和pH都有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而逐渐波动下降的趋势,而这一下降趋势的程度在本次监测中未发现与养殖密度有相关性;混浊度在养殖中前期上升较快,在中后期波动在某一水平,第二茬养殖的值明显高于第一茬;氧化还原电位在养殖过程中的变动规律不明显,只是第二茬养殖过程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水平明显高于第一茬;总氨氮、无机磷和叶绿素a在养殖过程中波动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无机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亚硝氮、硝氮和化学需氧量的波动有明显的规律性,亚硝氮和硝氮在养殖中期会有一个明显的突增过程,14d内浓度变化幅度可达10倍多,从不足0.05mg/L上升至0.5mg/L以上,并在养殖后期维持在某一较高浓度水平波动不会下降,而突增的时间与养殖密度相关;化学需氧量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呈波动上升趋势。结论认为,温棚养殖模式水环境指标中DO、pH、亚硝氮、硝氮和COD变化具有明显规律性。 2.温棚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养殖效果的影响 本实验监测的温棚两茬养殖13个养殖池的养殖结果表明:温棚养殖模式在一定密度差异下,养殖密度显著影响养殖产量、对虾生长、饵料系数以及养殖后期的水环境负荷,而且其影响程度与养殖工艺的高低息息相关。针对本次实验全程监测的绿源养殖场的温棚养殖条件来说,240尾/m3的放苗密度最合适。养殖密度为150尾/m3、240尾/m3和300/m3的养殖池在相同养殖天数内的养殖产量上,240尾/m3的养殖池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的养殖池;在对虾生长和饵料系数方面,150尾/m3和240尾/m3养殖池对虾的平均体长在相同生长天数下差异不显著,但这两组对虾平均体长显著大于300/m3的养殖池,饵料系数的比较结果与对虾生长的结果一致;3个密度梯度的养殖池在养殖后期水环境负荷上没有明显差异;同为第二茬养殖的旭旺养殖场放苗密度为180尾/m3的养殖池与绿源养殖场放苗密度为300/m3的养殖池相比,在相同养殖天数内的对虾平均体长和养殖水环境负荷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不同养殖工艺对于养殖效果的影响很大。 3.温棚养殖模式的有机碳、氮、磷收支 本实验监测的绿源养殖场温棚两茬养殖3个密度梯度10个养殖池的有机碳、氮、磷收支情况表明:温棚养殖模式下,通过饵料投喂输入的有机碳、氮、磷占各自总量的比例分别为93.21%~95.36%,95.26%~96.77%和78.45%~87.85%;收获虾所含TOC、N和P占各自输入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0.53±2.58%~23.4±1.05%,29,22±3.49%~34.85±1.82%,19.20±3.55%~36.43±2.77%;排水流失的TOC、N和P占各自输入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6.38±1.06%~79.23±2.57%,64.99±1.82%~70.63±3.49%,62.67±2.73%~79.85±3.57%。放苗密度为240尾/m3的养殖池收获虾所含的TOC、N和P各自输入总量的比例在3个养殖密度中最高,而其排水流失的TOC、N和P占各自输入总量的比例最低,放苗密度为240尾/m3时对这三种元素的利用率最高。放苗密度为300尾/m3的养殖池收获虾对TOC、N和P三种元素的利用率最低,其排水流失的TOC、N和P的比例也最高。 4.高位池养殖模式的水质变动 对高位池养殖模式常规水质指标的变动监测结果表明:高位池养殖模式下,养殖池水环境中的水温和盐度变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变动幅度受天气影响很大;总溶解固体的变动规律与盐度保持一致;溶解氧和pH都随着养殖天数的增加而有逐渐波动下降的趋势,而这一下降趋势的程度本次监测中未发现与养殖密度有相关性;混浊度在养殖中前期上升较快,在中后期波动在某一水平,其上升幅度和波动水平均高于温棚养殖池;氧化还原电位在养殖过程中的变动规律不明显,只是养殖后期的值明显高于前期;总氨氮和叶绿素a在养殖过程中波动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无机磷和叶绿素a的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亚硝氮、硝氮、和化学需氧量的波动有明显的规律性,亚硝氮和硝氮在养殖中后期会有一个明显的突增过程,突增时间晚于温棚养殖池,突增幅度小于温棚养殖池,也有在养殖后期维持在某一较高浓度水平波动不会下降的特点,而突增的时间与养殖密度相关,COD则是不断波动上升的。结论认为,高位池养殖模式水环境指标中DO、pH、亚硝氮、硝氮和COD变化具有明显规律性。 5.高位池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养殖效果的影响 本次实验监测的绿源养殖场两个密度梯度高位池的养殖结果表明:高位池养殖模式下,本次实验的两个养殖密度显著影响养殖产量、对虾生长和饵料系数。针对本次实验全程监测的绿源养殖场的高位池养殖条件来说,80尾/m3的放苗密度比120尾/m3更合适。放苗密度为80尾/m3和120尾/m3养殖池的各项比较结果分别为收获产量1101.9<1259.5(单位,kg),收获对虾平均体长9.64±0.70>8.81±0.67(单位,cm)和饵料系数1.42<1.86。 6.高位池养殖模式的碳、氮、磷收支 本次实验监测的绿源养殖场两个密度梯度高位池的碳、氮、磷收支结果表明:高位池养殖模式下,本次实验的两个养殖密度显著影响对虾高位池养殖系统中各部分所占TOC、N和P元素输入总量的比重。通过饵料投喂输入的有机碳、氮、磷占各自总量的比例分别为82.95%~87.94%,86.44%~90.52%和82.90%~87.87%;收获虾所含TOC、N和P占各自输入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3.36%~16.45%,19.84%~25.33%,14.30%~17.11%。放苗密度为80尾/m3与120尾/m3的养殖池相比,在饵料投喂输入的TOC、N和P元素占各自总量的比重分别低了4.99%、4.08%和4.97%;收获对虾对于三种营养元素的利用率方面,分别高了3.09%、5.49%和2.81%;三种元素输出方面,底泥沉积和排水是主要输出途径。其中TOC和N元素的输出底泥沉积和排水所占的比重基本相等,TOC的底泥沉积和排水占输出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9.18%~45.03%和37.32%~46.60%,N元素的底泥沉积和排水占输出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0.62%~40.22%和34.89%~36.96%。P元素的底泥沉积和排水占输出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3.60%~56.09%和17.52%~20.56%,底泥对P元素有明显的吸附作用。 7.温棚与高位池养殖的比较分析 对温棚和高位池养殖模式在水质变动、养殖效果和三种元素收支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整体上看,高位池养殖模式水体负荷情况要好于温棚养殖模式,养殖后期的环境负荷相对较小;在对虾生长、饵料系数、单位面积产量、生物学效果综合指数和养殖效果综合指数方面,温棚养殖模式均优于高位池养殖模式;对于TOC、N和P元素的利用率方面,温棚养殖模式明显高于高位池养殖模式,但对三种元素的利用两者均有50%以上没有转化为养殖的经济效益,反而造成的环境的富营养化负担,两种养殖模式均需要提高养殖的环境生态效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