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劳动者持股机制设计
【6h】

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劳动者持股机制设计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谨献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2 研究与实践现状

2.1 劳动者持股相关研究现状

2.2 国外相关实践情况评价

2.2.1 美国式员工持股计划

2.2.2 日本式员工持股计划

2.2.3 法国式员工持股计划

2.2.4 英国式员工持股计划

2.3 国内相关实践情况评价

2.3.1 劳动者持股制的雏形:晋商创造的“人身顶股制”

2.3.2 近期的实践:上海与温州企业的试点

2.3.3 国内员工持股制度的一种改革形式——动态股权制

2.4 劳动者持股与员工持股的比较研究

2.4.1 对所有权的理解

2.4.2 劳动者持股将全体劳动者纳入持股的范畴

2.4.3 劳动者持股赋予劳动者参与管理的所有者权利

2.4.4 劳动者持股给予劳动者实际意义上的股权而非虚拟的股权

2.4.5 劳动者持股体现出激励性和约束性

3 劳动者持股的理论铺垫及所依赖的企业所有权安排

3.1 劳动者持股的理论铺垫

3.1.1 对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反思

3.1.2 委托代理理论

3.1.3 劳动价值论

3.1.4 人力资本理论

3.1.5 产权理论

3.2 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及劳动者持股所依赖的所有权安排

3.2.1 企业所有权安排理论回顾

3.2.2 对上述所有权安排的评论及劳动者持股所依赖的所有权安排

4 劳动者持股的前提条件

4.1 法律体系的完善——对现行《公司法》的变革

4.2 建立个人信誉制度

4.3 建立个人财产担保制度

4.4 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4.5 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

5.劳动者持股机制设计

5.1 持股主体

5.2 持股方式

5.2.1 自然人个人持股

5.2.2 职工持股会持股

5.2.3 外部信托机构代理持股

5.3 进入机制与退出机制

5.3.1 进入机制

5.3.2 退出机制

5.4 收益分享和风险承担机制

5.4.1 参与要素所有者收益的确定

5.4.2 风险的承担

5.4.3 持股比例的确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对人力资本产权的忽视,在此基础上,试图构建一种新型的劳动者持有人力资本股的长期激励机制,以区别于实践中的员工持股制度。这一机制从根本上重视人力资本产权,赋予企业中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达到激励的长期性和员工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在上海和温州部分地区已积极的尝试劳动者以自己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入股,并起到了相当的激励作用。
   从两权分离的悖论展开讨论,基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人力资本理论并结合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我们选择一种适合劳动者持股机制的所有权安排--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所有者共享所有权。
   在设计劳动者持股机制之前,首先必须着力于修改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支持并保证劳动者持股机制的有效运行。亟待改变的是公司法中应该允许人力资本出资入股。其次,面对许多人力资本不能承担风险的质问,本文提出需要设计一整套制度来保障人力资本可以有效的承担风险,即个人信誉制度、个人财产担保制度和个人破产制度。将个人财产纳入担保体系进行风险承担,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是价值创造的主体,同时也是风险承担的主体,将传统有限责任的范围扩大化。与此同时,个人破产制度限制了有限责任的“无限化”,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约束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行为并帮助破产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实现持续价值创造。
   在劳动者持股机制中,持股的主体是人力资本产权拥有者,即加入企业中并愿意持股的劳动者;股权的性质是人力资本股;持股的方式我们倾向于选择劳动者持股会持股,以克服自然人持股中股权分散、委托持股方式中劳动者不能有效参与管理的缺陷;我们允许人力资本持股的自由进入与适时退出,并设计出相应的机制实现退出时的合理补偿;在收益分享和风险承担方面,主要基于各参与主体的贡献比例进行收益的分享和风险的承担,同时针对企业可能存在的不同收益水平,分别讨论了各种情况下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力资本所有者之间、人力资本所有者内部以及物力资本所有者之间收益的分享及风险的承担。
   劳动者持股机制允许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自由进入与适时退出,同时对企业内部的劳动者来说他们有自己选择持股与否的自由。允许劳动者不持股并不是否认人力资源本身的价值。相反正是由于重视人力资本的产权并承认人力资源的价值,并指出所有参与的劳动者都有持股的权利,但同时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通过劳动者持股机制的具体设计,最终导向则是引导全体劳动者都参与持股,而非强制持股。
   同时,机制的设计保证了持股劳动者与不持股劳动者、持物力资本股者与持人力资本股者之间的自由转化,使得人才和资金在企业内部得以自由的流动,最大限度的实现价值增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