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2007年春季和秋季北黄海微型浮游生物丰度调查分析及两种微型硅藻的分离鉴定
【6h】

2007年春季和秋季北黄海微型浮游生物丰度调查分析及两种微型硅藻的分离鉴定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2007年春季和秋季北黄海微型浮游生物丰度调查分析

第一节 文献综述

1 海洋微型浮游生物定义

2 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概况

3 微型浮游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方法

4 北黄海概况

5 北黄海微型浮游生物调查情况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2007年春季和秋季北黄海微型浮游生物丰度调查分析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我国黄海海域两种微型硅藻的分离鉴定

第一节 文献综述

1 海洋硅藻的分类学研究

2 微型藻类分离纯化常用的技术方法

3 微型藻类分类学的主要技术方法及研究进展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我国黄海海域一种微型硅藻的分离鉴定(Ⅰ)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节 我国黄海海域一种微型硅藻的分离鉴定(Ⅱ)

1 前言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讨论

5 结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术成果及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一) 2007年春季和秋季对北黄海水域(120°34′E-124°03′E,32°00′N-39°23′N)微型浮游生物丰度进行调查,其中春季78个站位,秋季80个站位,对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在水平分布,垂昼夜变化和种类组成进行了分析。春季北黄海水域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变化范围为(5.01cells/ml~91.87cells/ml)平均值为29.50 cells/ml.秋季变化范围为(4.70 cells/ml~151.73 cells/ml),平均值为34.15 cells/ml;在水平分布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的近岸和北黄海暖流经过的海域丰度较高,达到90cells/ml。种类组成上,两个季节主要为硅藻甲藻组成,也有少数的蓝藻、绿藻出现。在昼夜变化上,春季和秋季表现出相似的趋势,表层和10米层在中午12:00-14:00出现峰值,30米层和底层水深的丰度分布相对较均匀,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峰值出现。利用多元相关分析可知,春季微型浮游生物丰度与环境参数有相关性但并不显著,而秋季微型浮游生物丰度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的负相关,与盐度相关性不显著。
   (二)采用96孔板有限稀释分离培养的方法,一将采自青岛太平角的1株微型藻类纯化,对其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与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在光镜下无法区分,电镜下只有角毛结构稍有差异,故从形态上初步鉴定为角毛藻属(Chaetoceros sp.qd)藻类。角毛每隔0.5μm左右有一互生的刺状突起,顶端呈锥状,其网状骨架主干呈螺旋状,延伸至顶端,骨架之间有横隔相连,形成小孔结构。扩增其18S核糖体基因(18SrDNA),由测序结果得知C.sp.qd的18S序列部分长度为1623bp,经BLAST比对后得到C.sp.qa与Chaetoceros gracilis strain UTEX LB 2375的18SrDNA相似值最高,达到99%,确定为角毛藻属的微藻。然后扩增5.8S核糖体基因(5.8SrDNA)和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5.8SrDNA-ITS的序列总长度为837bp。比对后可知此种5.8S区与角毛藻属相似度很高,达到99%,但ITS区差别较大。系统进化树以及遗传距离分析显示此藻种与其他角毛藻种有显著差异,在进化树中单独分支,结合形态学分析将C.sp.qd鉴定为一角毛藻新种.
   (三)采用96孔板有限稀释分离培养的方法,将采自青岛太平角的1株微型藻类纯化,对其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与艾伦海链藻(Thalassiosira allenii)和具毛海链藻(Thalassiosira hispida)在光镜下无法区分,在电镜下与艾伦海链藻壳缘支持突数量上不同,与具毛海链藻在孔纹数量上也有差异。故从形态上初步鉴定为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sp.qd)藻类。扩增其18S核糖体基因(18SrDNA),由测序结果得知T.sp.qd的18S序列部分长度为1640bp,使用硅藻门13个不同属的18S与本种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知,本种与海链藻属的藻类聚群,节点支持率为98,故确定为海链藻属的微藻。然后扩增5.8S核糖体基因(5.8SrDNA)和转录单元内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5.8SrDNA-ITS的序列总长度为762bp。比对后可知此种5.8S区与海链藻属相似度很高,达到99%,但ITS区差别较大。在属内种间的系统进化树以及遗传距离分析显示此藻种与其他海链藻种有显著差异,在进化树中单独分支,显示此藻种可能为一新种,由于缺乏与之相近的两种藻的5.8S-ITS序列,无法从分子生物学方面验证我们的推断。但本文提供此藻种较详细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以期为将来准确鉴定此藻种奠定基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