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许氏平鲉和褐牙鲆标志技术与标志放流追踪评价
【6h】

许氏平鲉和褐牙鲆标志技术与标志放流追踪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0 引言

1 增殖放流的定义和起源

2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现状和研究动态

3 增殖放流苗种质量的评判标准

4 增殖放流中的标志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钙黄绿素和茜素红S对许氏平鲉幼鱼荧光标志技术的研究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盐酸四环素和茜素络合指示剂对许氏平鲉幼鱼荧光标志技术的研究

0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人工养殖与海捕褐牙鲆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褐牙鲆野外标志回捕的实验研究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褐牙鲆底质选择性和饥饿对其饵料转换影响的实验研究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 结

1 总结

2 对褐牙鲆和许氏平鲉增殖放流的思考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均为我国重要的海洋渔业经济鱼类,其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沿海区域。近年来,由于许氏平鲉和褐牙鲆自然资源量的持续下降,通过人工投放幼苗来增加自然水域的野生种群资源量,即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由此兴起。为了更好的了解放流许氏平鲉和褐牙鲆幼苗在野外的生存动态,正确评价增殖放流项目的效果,并为海水鱼类资源的补充、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许氏平鲉新型荧光标志技术的研究;褐牙鲆放流苗种的形态学标记方法的开发;褐牙鲆幼鱼的标记回捕实验研究;褐牙鲆增殖放流策略的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本部分分别用300–500 mg/L盐酸四环素(TC),200–400 mg/L茜素络合指示剂(ALC),50–250 mg/L钙黄绿素(CAL)和100–500 mg/L茜素红(ARS)的海水溶液对许氏平鲉幼鱼(30–40 mm,TL)浸染24 h标记。经过60 d的养殖实验后,对许氏平鲉的星耳石、矢耳石、鳞片、鳍条和鳍棘进行取样及荧光标记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当 ARS染液浓度分别为200–500 mg/L、300–500 mg/L、200–500 mg/L时,当 ALC染液浓度分别为200–400 mg/L、250–400 mg/L、250–400 mg/L时,浸染24 h后,对应的许氏平鲉幼鱼的矢耳石、星耳石、鳍棘上能形成在自然光下肉眼可见的紫红色标记。实验结果同时显示四种荧光染料较高浓度处理组对许氏平鲉幼鱼的鳞片和鳍条均有较好的标记效果,其中对鳞片有较好标记效果对应的荧光染料浓度分别为≥350 mg/L TC,≥250 mg/L ALC,≥50 mg/L CAL和≥300 mg/L ARS,对鳍条有较好标记效果的荧光染料浓度分别为≥350 mg/L TC,≥300 mg/L ALC,≥50 mg/L CAL和≥200 mg/L ARS。本研究中对许氏平鲉幼鱼有最好的染色效果(即在所有取样样品上均能检测到荧光标记)的四种荧光染料对应的染液浓度分别为350–500 mg/L TC,300–400 mg/L ALC,150–250 mg/L CAL和300–500 mg/L ARS。此外,在60 d的养殖实验中,许氏平鲉幼鱼的全长和体重(湿重)在TC,ALC,CAL和 ARS各浓度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2.对采自日照、威海4个褐牙鲆养殖群体和1个海捕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4个养殖群体褐牙鲆无眼侧皮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黑化现象,黑化比例为100%,而海捕群体体色正常。鱼体内部结构解剖发现,养殖群体褐牙鲆脊椎骨存在愈合现象,愈合个体占解剖总数的34.1%,海捕群体未发现有脊椎骨愈合现象。对5个群体的可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对可数性状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威海圣航群体和海捕群体差异最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分别为37.00%、18.92%、12.55%、7.68%,累积贡献率为76.15%。第一主成分主要受眼径/头长、眼间距/头长、背面腹鳍基长/体长、腹面胸鳍基长/体长的影响。判别分析对于所属群体的判别,其中威海圣航养殖群体为100%,海捕群体最低为92.9%,综合判别率为96%。对可量性状和可数性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5个群体的眼径/头长、眼间距/头长、背鳍鳍条、尾鳍鳍条和脊椎骨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个养殖群体与1个海捕群体间的差异为极显著。本研究结果丰富和完善了褐牙鲆不同群体的形态学数据库,并为开发褐牙鲆苗种形态学放流标记方法,正确评估褐牙鲆增殖放流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3.作为山东省褐牙鲆增殖放流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利用绿色和黄色塑料椭圆标牌(Plastic oval tags,POTs)标志放流褐牙鲆幼鱼。2009年和2010年分别标志放流褐牙鲆幼鱼(70–133 mm,TL)21202和18350尾,放流地点分别选在威海北海和威海俚岛的近岸人工鱼礁区,放流后一个月即开展回捕调查。实验对 POTs的标志部位、脱标率、标志速度以及标记后死亡率进行了初步研究。2009年和2010年放流实验回捕放流褐牙鲆的数目分别为434尾(绝对回捕率=2.05%)和620尾(绝对回捕率=3.38%)。根据所回捕标志褐牙鲆的地理数据,实验发现2009年放流褐牙鲆自放流地点呈辐射状无规律的扩散迁移,而2010年放流的褐牙鲆绝大部分自放流地点向北迁移运动,并且计算得出2009年和2010年放流的褐牙鲆幼鱼的迁移速度分别为0.46 km/day和1.05 km/day。此外,2009年放流褐牙鲆在放流后6个月里全长和湿重的平均生长率为36.3±8.4 mm/month和27.13±16.09 g/month,而2010年放流褐牙鲆全长和湿重的平均生长率为14.7±8.8 mm/month和5.65±4.17 g/month。
  4.为了提高增殖放流后褐牙鲆幼鱼在野外的适应性和成活率,对褐牙鲆幼鱼的底质选择性行为、潜沙行为以及饥饿对其饵料转换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底质选择性实验的结果表明褐牙鲆幼鱼对于粒径(GS)小于2.0 mm的底质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并且在此类底质的潜沙率大于94%。饵料转换实验结果显示,饥饿对饵料转换的影响存在一个“时间转折点”,即饥饿持续84 h时。综合本实验的结果,我们建议在褐牙鲆幼鱼增殖放流之前要进行饥饿处理,并且饥饿持续时间应控制在36至84 h,因为这样既有利于褐牙鲆幼鱼的饵料转换,也不会引起因为过度饥饿导致的野外死亡率。总之,本实验结果显示在褐牙鲆幼鱼增殖放流之前,对放流地点底质类型的调查是必要的,并且放流之前的适当饥饿有利于其饵料转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