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茶藨子叶状层菌的深层发酵及其菌丝质量标准研究
【6h】

茶藨子叶状层菌的深层发酵及其菌丝质量标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食药用菌液体深层发酵研究概述

1.1 食药用菌深层发酵的特点

1.2 食药用菌深层发酵产物的应用

2 中药质量标准概述

2.1 中药质量标准的内容

2.2 中药质量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中药质量标准展望

3 茶藨子叶状层菌概述

3.1 茶藨子叶状层菌化学成分研究

3.2 茶藨子叶状层菌的药理、药效学研究

第二部分 茶藨子叶状层菌深层发酵工艺研究

1 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培养工作初步研究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与结果

2 茶藨子叶状层菌液体培养基优化的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2 方法与结果

3 茶藨子叶状层菌液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3.1 材料和仪器

3.2 方法和结果

4 茶藨子叶状层菌液体培养过程中检测指标的动态变化

4.1 材料与仪器

4.2 方法与结果

5 发酵罐生产工艺

5.1 材料与仪器

5.2 方法与结果

6 本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质量标准研究

1 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的性状和鉴别

1.1 性状

1.3 一般理化鉴别

1.4 薄层色谱鉴别

2 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的检查及浸出物的含量测定

2.1 材料与仪器

2.2 方法与结果

3 茶藨子叶状层菌子实体与发酵菌丝氨基酸含量测定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4 RP-HPLC 测定茶藨子叶状层菌人工发酵菌丝中游离麦角甾醇的含量

4.1 前言

4.2 仪器与药品

4.3 色谱条件

4.4 方法与结果

4.5 讨论

5 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的多糖含量测定

5.1 仪器与材料

5.2 方法与结果

5.3 结论

6 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的质量标准草案

7 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8 本部分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对茶藨子叶状层菌的液体深层发酵工艺及其发酵菌丝的质量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为茶藨子叶状层菌液体发酵的工业化生产和后续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实验资料和科学依据。
  方法:1.采用组织分离方法获得茶藨子叶状层菌的纯菌株,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该菌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和深层发酵培养的最适条件,通过发酵罐生产实验确定了工业生产的发酵周期和生产出了供以后实验研究用菌丝。
  2.在药材质量控制方面,对菌丝和粉末进行了显微鉴别,对菌丝进行了理化和薄层色谱鉴别;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关于中药材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对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的水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进行检查,测定了水溶性和醇溶性浸出物的含量;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氨基酸的含量,RP-HPLC测定菌丝中游离麦角甾醇的含量,硫酸-苯酚法测定菌丝多糖的含量。
  结果:1.分离获得了茶藨子叶状层菌的纯菌株,确定了摇瓶发酵最佳培养基组成为:麸皮4%,蛋白胨0.2%,葡萄糖2.5%,磷酸二氢钾0.05%,硫酸镁0.025%;摇瓶发酵最适发酵条件为:温度29℃,装液量80ml-250ml三角瓶,摇瓶转速150rpm,初始pH自然,培养7d;5吨发酵罐发酵条件:装量3000L,接种量10%,温度29±1℃,搅拌转速160rpm,通气量80m3/h,初始pH6.0~6.5,培养4d。
  2.根据质量控制实验结果,初步制定了茶藨子叶状层菌菌丝的质量标准草案,其中水分含量不得过12.0%,总灰分含量不得过6.0%,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不得过0.50%;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热浸法)不得少于25.0%,醇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15.0%;氨基酸总量不得少于30.0%。麦角甾醇含量不得少于0.10%,多糖含量不得少于5.0%。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