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
【6h】

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绪 言

第一章 晚清教育话语与国文设科

一、晚清白话文运动与文界革命的互涉

二、中体西用的话语实践对文学和语文教育的影响

三、学制改革与国文科的设立

第二章 五四启蒙话语与国文教育改革

一、话语体系转型对五四文学革命与国文教育改革的深层影响

二、五四文学观念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一)白话文学观的影响--以散文和诗歌为例

(二)人的文学观的影响--以儿童文学例

三、五四文学革命的创作实绩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四、国语统一运动与国语科的设立

五、现代教育理论对文学教育的推动——以道尔顿制实验为例

六、文学革命和语文教育相互影响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第三章 三十年代的大众话语与语文教育

一、文艺大众化思潮对语文教育的影响

二、大众语运动与语文教育

三、三十年代的语文教育

四、对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与语文教育的反思

第四章 四十年代的革命话语与语文教育

一、四十年代民族形式讨论与语文教育

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文学话语的规范

三、四十年代文白问题的深入思考

四、革命话语中的语文教育

(一)艰难抗争的国统区语文教育

(二)革命话语系统中的解放区语文教育

(三)个案剖析:《白杨礼赞》《风景谈》与《白毛女》

第五章 五十—七十年代的政治话语与语文教育

一、政治话语控制下的文学和语文教育

二、政治话语的普泛化倾向与《红领巾》教学法的影响

三、语文分科教学与文学教育

四、六十年代的语文大讨论

五、进入教材的十七年文学作品——重现革命历史和再造新中国形象的努力

(一)风格各异的颂歌体散文

(二)表现革命历史斗争和农村现实生活的小说

(三)十七年文学的文体、语体与语文教育

(四)对于语文教材中十七年文学作品的批判

六、“文革”语境中的文学与语文教育

第六章 八十—九十年代的人文话语与语文教育大讨论

一、文学创作与语文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二、人文精神讨论与人文话语的形成

三、人文精神与语文教育

四、人文话语观照下的文学教育批判与反思

第七章 世纪之交的全球话语与语文课程改革

一、以人为本:文学与语文教育的旨归

二、全球化语境中的课程改革与母语教育

三、全球话语中的外国文学作品

四、网络环境与《Q版语文》

五、后现代批评话语与对“那一代”的批判

六、民族主义话语与新读经运动

第八章 话语体系变迁中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历史沿革

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解读与教学

三、中学语文教育视野中鲁迅作品的阅读史

四、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当代审视

第九章 文学话语与教育话语的融合——新世纪的文学教育

一、目标论:回归本体,重视主体

二、内容论:重视经典教育

三、方法论:建立新的解读系统

四、策略论:实施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

五、评价论:建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评价体系

六、行动论: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融合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 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现代中国文学与中学语文教育(主要是文学教育)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重点研究、解决以下问题:一,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作品、文艺理论形成了怎样的文学话语,对中学语文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现代中国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改革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传播、接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三,文学发展与母语教育互动关系的连接点是什么,二者如何在相互影响、促进的过程中共同走向现代化和全球化;四,新世纪文学话语和教育话语如何走向融合,中学文学教育应怎样开展。本论文属于跨学科研究,研究视角是话语实践和话语分析。共分九章,另有绪言和结语部分。“绪言”点明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方法;第一章到第七章按历史顺序分别梳理、论述了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和语文教育的关系;第八章研究了话语体系变迁中的鲁迅作品选文和教学;第九章论述新世纪文学教育应如何开展;“结语”总结了文学话语变迁和语文教育互动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并在更为开阔的历史语境中对现代中国文学、语文教育和建立、建设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审视、反思、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