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弘扬武术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从文化视角论中小学武术教育
【6h】

弘扬武术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从文化视角论中小学武术教育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结果与分析

3结论与建议

附录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中开设武术教学内容的学校很少,学生了解中国武术的主要途径是影视剧和武侠小说,这说明武术教学没有引起社会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武术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其蕴藏的民族精神。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探讨武术的文化教育价值和德育功能,以及其在武术教学中如何培育和发扬,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中华武术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时代,随着中国悠久的历史的不断演变、发展,其中又受伦理学、宗教学、中医学、哲学、军事学、教育、美育等学科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门类众多的武术文化,并与其他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武术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模式,使人们在身体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最优秀、最积极的观念文化,是该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灵魂,具有鼓励、教育和团结本民族人民奋发图强的力量。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完全根植于中华文明土壤,并已成为中国文化大系统之下的一个完备文化形态的武术,必然包含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蕴,并以之做主干和方向来构筑自己的理论基础。 中学生正处于向成人的过渡阶段,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构建起理解民族精神的过程。而武术教学由于易教、易学、易会等特点,恰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武术教育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主渠道之一,时代呼唤武术教育不断深入发展,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同时它也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必须从以下多方面入手:利用武术名家和历史题材进行武术文化教育,加强武术的宣传工作;摒弃陈腐落后的观念;改革武术课的教学理念,使之符合时代要求:武术教学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加强武术教材内容的改革,充实武术文化内涵,突出文化传统精华;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功底的教师队伍。

著录项

  • 作者

    鲍振艳;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学科 学科教学·体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李成银;
  • 年度 200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中国武术;
  • 关键词

    民族精神; 武术文化; 武术教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