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成绩滞后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6h】

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成绩滞后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前言

1.1选题依据及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概况

1.2.2国内研究进展及所存在的的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2.2.2调查问卷法

2.2.3专家访谈法

2.2.4对比法

2.2.5数理统计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造成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成绩滞后的因素分析

3.1.1男子三级跳远速度因素分析

3.1.2三跳技术因素分析

3.1.3教练员因素

3.1.4竞训因素分析

3.1.5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心理因素分析

3.1.6后备力量因素分析

3.2发展对策

3.2.1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加强针对性练习

3.2.2提高运动员的三跳技术水平,实现运动员技术个性化

3.2.3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和完善,提高教练员整体水平

3.2.4在今后的训练和比赛中要转变模式,建立训练和比赛一体化的新架构

3.2.5完善一体化训练体制,加强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3.2.6加强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2建议

5注释

6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三级跳远是人体经过快速助跑后,由单足跳、跨步跳和跳跃所组成的连续3次向前腾越水平距离的运动项目。现代三级跳远从1896年第1届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和技术改进等因素的变化发展,运动成绩也不断提高,从1911年美国运动员阿赫恩创造的15.52米的第一个男子三级跳远世界纪录到今天英国人爱德华兹创造和保持的18.29米的世界纪录,我们足以看出这个项目的发展之快。男子三级跳远运动作为我国田径的优势项目,曾一度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960年我国优秀运动员田兆钟以16.35米的成绩第一次进入世界先进水平,此成绩相当于同年第十七届奥运会三级跳远第五名的成绩,在1964年他又以16.58米的好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当时成绩名列世界第二,后来我国著名三级跳远运动员邹振先先后以17.02米、17.05米、17.32米、17.34米的成绩四次打破亚洲纪录,其中17.32米的成绩获第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冠军,17.34米获第三届世界杯田径赛亚军。邹振先创造的17.34米的男子三级跳远亚洲纪录直至1994年才被哈萨克斯坦选手萨凯尔金以17.35米的成绩打破。此后,陈燕平曾在1990年北京第11届亚运会上跳出过17.51米的好成绩,并获得冠军,但因当时超了风速,并不能算破纪录,在此届亚运会上邹四新也以17.31米的好成绩获得亚军。然而自此以后,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成绩却停滞不前,虽然最近几年我国也出现了几名具备突破17米的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特别是山东小将仲敏维曾在2007年邹振先三级跳远挑战赛中跳出17.27米的好成绩,但是在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的赛场上,国内的运动员却很少突破17米,到目前为止邹振先17.34米这一全国田径纪录沉寂了27年。而世界男子三级跳远却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1995年,英国人爱德华兹在瑞典哥德堡举行的第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型跳法,突破了18米大关,以18.29米的成绩创世界纪录。而且此后历年的世界最好成绩都在17.70米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男子三级跳远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并且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拉大。所以找出影响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成绩提高的各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教练员状况及后备力量等因素进行多方面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对策是: 1.结论:造成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成绩停滞不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较差,助跑速度较慢,三跳速度损失大;三跳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竞训模式不尽科学合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稳定性有待提高;教练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学习和交流;后备力量不足。 2.对策:加强我国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提高运动员的三跳技术水平,提高训练的科技含量,实现运动员技术个性化;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和完善,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建立训练比赛一体化的训练模式;加强科学选材工作,大力培养后备力量;加强运动员心理训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