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太阳意象在中国当代新诗中的流变
【6h】

论太阳意象在中国当代新诗中的流变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前言

第一节“拜日”——被推向神坛的红太阳

一、“十七年”诗歌中的太阳崇拜

二、“文革”时期太阳颂歌考察

第二节“咒日”——朦胧诗潜在的文化镜像

一、以芒克为个案的太阳意象诗歌解析

二、“咒日”型诗歌的深层文化透视

第三节“寻日”——对太阳意象的史诗性寻根和索源

一、太阳史诗的文化背景和诗歌地图

二、个案一:江河的太阳史诗

三、个案二:杨炼诗歌的太阳意象考察

四、个案三:海子的太阳王国

第四节“逐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的一个征象

一、被放逐的太阳与反意象的叙事

二、无法被命名的“太阳”——以伊沙诗歌为例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从一个意象入手,研究一首诗歌背后的内涵,这是古老又新鲜的方法。古老之处在于:意象的存在是带有历史价值的判断,必须对它的源头有所追问。新鲜之处也在于:意象的生成和变化又带有历史演进的意味,必须对它的流变有所描述。因此,本文以太阳意象为研究起点,系统考察它在当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形态,也就是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来的这些不同时段,以此来研究当代诗歌对太阳意象的书写变化轨迹。本文认为,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十七年(1949-1966)和“文革”的“拜日”诗歌,以朦胧诗为代表的“咒日”诗歌,江河、杨炼、海子等有着“寻日”意味的太阳史诗,1990年代以来旨在驱逐和颠覆的“逐日”之诗。这四个阶段的划分在时间上有某些叠合之处,但是这并不影响太阳意象在新诗中流变的总体轮廓,它能明显地映射出社会和文化转型在诗歌中所留下的精神印记。 在第一节的“拜日”诗歌考察中,政治的伦理化和伦理的政治化在太阳意象中融为一体,太阳成为一个“真善美”的符号,人们和太阳神之间有了一种亲缘的伦理关系。以大跃进民歌、红卫兵诗歌为代表。而后者更是将这一趋向推向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第二节的“咒日”诗歌考察中,诗歌里的太阳意象包含着被驱逐、被质疑的异端质素,作者对文本中的“太阳”施与的是一种模糊而又强烈的诅咒情绪。以朦胧诗为代表,芒克书写太阳意象的诗歌是很有价值的文本,他把太阳崇拜及其带来的后果作了艺术性的还原,是对道德喧嚣和精神蜂拥的历史空场的填充和修复。 在第三节的“寻日”诗歌考察中,以江河和杨炼为代表,他们对太阳意象的史诗性构架极为突出,对传统根性的终极关怀凸现了其深邃的探索者的思想魄力,对历史静场和智性空间的玄想和虚构,显示了其宏大的民族寓言式的文化想象。他们对“史诗”的构想和操作不约而同地带着创造的自觉。而海子的太阳系列诗歌,更是将这个探索推至了神性意味的高度。 在第四节的“逐日”诗歌考察中,太阳逐渐被遮掩和埋没,它的背后再也没有独断而恒久的价值预设,诗人在诗歌里想象它和使用它,再也不受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以及价值规范的框定,显现出无限自由和敞开的状态。以两大主流刊物《诗刊》和《星星》从1990年至今所有的诗歌为研究范围,并延伸至1990年代以来大量的民刊和个人诗集。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中,太阳意象呈现出被放逐的情形,而抒情性的抽离与叙事性的蔓延,都使得太阳作为意象性的意味逐渐消散了。伊沙的诗歌即集中体现了诗人对太阳命名的尴尬与困惑。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所展示的诗人的生存境遇构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镜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