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寻找栖居之地——论于坚创作的精神诉求
【6h】

寻找栖居之地——论于坚创作的精神诉求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 论

一 安居之本是大地——于坚借歌颂故乡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

(一)本真的大地

(二)神性的大地

二 大地已逝,何处栖居——于坚对当下现实弊端的揭示批判

(一)身体无处安放

(二)精神失其所依

三 处处皆可安居:于坚对日常生活的诗性建构

(一)日常生活的诗意化

(二)诗性建构之目的

四 诗:精神安居的途径——于坚写作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一)坚守大地的纯文学写作

(二)以写作追寻“诗意地栖居”之地

结 语

注 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于坚是当代文坛独具特色的作家.本文试以海德格尔关于人“诗意地栖居”等理论为指导,结合于坚的诗歌、散文文本及文论,研究他如何通过坚持纯粹文学写作的方式来探索当代社会条件下“诗意地栖居”的方式,进而指出,贯穿于坚创作历程的这种精神诉求对当代文学有何启示和意义.
  全文共由导论、四章和结语六个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学界对于坚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不足之处和本文的创新点、侧重点.
  第一章“安居之本是大地”分两节来论述于坚早期写作的主旨.于坚创作早期主要是以他的故乡云南大地为题材的.第一节分析于坚关于云南滇池、荒原的写作宗旨,论证指出,于坚着眼于滇池和荒原的本真状态,将这种符合其理想的“大地”看做故乡,它是生命、永恒的载体,是精神、存在、灵魂的依靠,是天地神人共在的空间,人生的意义之家,身心栖居之所.第二节分析指出,于坚笔下的云南大地上万物有灵、神性弥漫,此地的人们对大地心怀谦卑,保持着对大自然的尊重与敬畏,竭力保持着大地的完整和人与大地的和谐状态.从于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富有神性的万物能够与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能够触动人的心灵.于坚这一时期的创作的主旨,是通过挖掘故乡大地的本质,揭示出本真、神性的大地是人类安居之本,人在与大地自由自在地相处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人生、存在和永恒的意义.
  第二章主要分析于坚八十年代中后期到九十年代以后的创作主旨,从两个方面论证于坚对当下人类生存状态的揭示和批判.第一节“身体无处安放”分析指出,于坚痛心于当下社会价值观堕落所导致的对自然的摧残,由于物质生存环境逐步地恶化,人再也回不到本真而神性的理想生活世界.第二节进一步分析指出,于坚作品强调了精神存在是人的根本存在状态,“大地逝世”,诗意消失,导致人的精神失落、彷徨,人的精神依存找不到应有的根基,精神危机日益加剧.总之,于坚这一时期的创作清晰地反映出他对人类未来的忧患意识和对理想栖居状态的向往.
  第三章主要分析于坚选择日常生活题材的创作宗旨.第一节指出,于坚并不局限于自然题材,而是把视野扩展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努力发掘其中的诗意,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出,无论身在何处,心灵都有获得愉悦和宁静的可能.这样的写作比单纯地歌颂大自然的“乌托邦写作”更为贴近现实.第二节阐释了于坚对日常生活进行诗性建构的目的:一是“人”的真实显现,二是“物”的真实显现.于坚的诗意言说由形而下的书写走向了对人类存在的形而上的追问,由对普通人世俗生活的展现、生存境遇的描写和事物本貌的还原,找到了人类诗意栖居的可能。
  第四章主要探索在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大环境下,于坚的写作有何启示和意义。第一节指出,面对当代文坛信仰缺失、价值失落的现状,于坚四十年来安于平淡清贫的生活,以坚守大地、坚守文学本质的纯文学写作,努力探寻存在和永恒的意义,积极寻找人类栖居的理想方式。第二节论证指出于坚写作的当代意义:于坚的这种写作践行了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理论,用个人的独立思考以及对人类终极存在价值的关注,借助文学艺术的揭示和去蔽,救赎灵魂,捍卫真实,“为天地立心”。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于坚不同时期和题材的创作背后贯穿着一如既往的精神诉求,他执着地寻找“诗意地栖居”的途径。即使现实中的自然大地已经不可能回到原来的本真、神性状态,他仍然寻找着另一种安居的方式,关注此在,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让心灵回归宁静、纯真、旷达,在精神层面实现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