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莒文化研究
【6h】

莒文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难点与创新点

一、莒地史前文化

(一)莒地重要的文化遗址

(二)先莒文化的特点

二、商周时期的莒国及莒文化

(一)殷商时期的莒国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莒国及莒文化

(一)春秋时期的莒国历史

(二)战国时期的莒国

四、莒文化在秦汉时期的变异和历史积淀

(一)冶铁业

(二)青铜制造业

(三)制玉业

(四)汉画像石

(五)其他

五、莒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一)礼乐文明发达

(二)强项精神突出

(三)文化内涵丰富

六、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莒文化属于东夷文化的一支,是先秦时期在山东莒地范围内形成的一种区域文化。它根植于鲁东南地区这片沃土,积厚流光,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沂源人”化石。在新石器时代,莒地在大汶口文化分布区域中已然居于核心地位,莒地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瑰丽的先莒文化,并较早显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曙光。
  莒国是东夷少昊部落后裔建立的古国之一,夏朝时就已存在;商代称为姑幕国。夏商时代的先莒文化依旧保持着东夷文化的传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很小。西周时期的“封兹舆期于莒”仅仅是对莒国地位的承认,但此时的莒文化却走向了夷夏文化交融的历程。由于国家实力不强,只是“蕞尔小国”,且“辟陋在夷”,致使整个西周时期的莒国都是寂寂无闻,史籍记载甚少。从春秋早期开始,莒国的实力日渐强盛,在诸侯小国中脱颖而出,多以攻伐、侵略者的形象登上历史舞台,并且周旋于鲁国、晋国等大国和邻国之间,足见其当时政治的活跃。春秋末年,莒国国势逐渐衰微,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所灭,其国家历史就此终结。但莒文化却在夷夏文化融合中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本文是以历史文献记载为依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将莒国历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适当延长前后的考察时段。在此基础上,以地域文化为视角,归纳出莒文化的特征及成就,对其地域特色予以简单总结。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史前莒地文明的溯源,对先莒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简单梳理,说明莒地先民如何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并创造了灿烂的先莒文化。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商周时期莒国的历史面貌,主要是从商周时期的莒国青铜器的特点来分析。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首先是对春秋时期莒国的历史演变作简单论述,然后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在内政外交、青铜器、墓葬习俗等方面展现该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莒地的历史文化积淀,说明莒文化没有随着莒国的结束而消亡,甚至在此后的一个世纪的时间中,依旧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五部分主要通过对以上各个时期的莒文化特点的概述,从中归纳出莒文化的主要特质以及内涵,并梳理出夷夏文化相互渗透的大致脉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