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课标背景下SPARK体育教学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6h】

新课标背景下SPARK体育教学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追求不单单是简单的物质生活满足,还包括精神生活的满足,健康成为21世纪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健康也不单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养成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健康课程。因此,各国都致力于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即使课程改革在不断完善,但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和肥胖率不断提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面对让人担忧的儿童身体健康状况,我国近年来致力于课程改革与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的理念把“健康第一、学生为主体”放在首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后效果虽有所成效,但也存在不健康的发展态势。体育教师对新课改理解的误区;教师培训流于形式;教学中学生快乐和素质提高无法同时实施的观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社会适应性差等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解决。
  美国SPARK课程也是在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情况下产生的,并在各州广泛推广与发展。实施的SPARK教学中体现对“人”的关注,关注学生情感与社会适应能力,同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SPARK利用孩子们“好奇、好动、好模仿”的特点,在音乐的旋律下,把教学内容和生活联系在一起,以学生为主体,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为目标,以体能和技能的双重结合为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内容的转换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并参与并享受运动。
  SPARK教学的特点与理念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相似,旨在促进新一代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发展学生的体能与智能,增加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与运动兴趣,降低肥胖率,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使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文针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问题、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美国广泛发展的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状况的教学课程SPARK课程进行研究,分析SPARK课程的可利用点,对SPARK课程的理念、特点、产生依据和结构进行研究,找出其实施过程的理念与我国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理念的相似之处。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进行SPARK课程教学实验,并与传统教学的对照班学生成绩进行实验前后比较,包括身体素质、体育兴趣和与人相处三个方面的比较。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实验前后的结果进行均值和独立样本T检验,找出SPARK课程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体育兴趣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影响程度,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SPARK课程教学引入我国体育教学中,体能与技能的结合,严密的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在1min跳绳、掷沙包、50米、50米*8、篮球折返运球的测试项目中,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除掷沙包,其他四项均具有显著差异。尤其是50米*8项目存在非常显著的效果。
  2、SPARK课程教学引入我国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运动参与和积极兴趣方面差异显著,实验后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均值虽比对照班的均值高,但差异不显著。
  3、SPARK课程教学引入我国体育教学中,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与人相处能力成绩中相比,对于提高学生的交谈能力和交友能力具有较好的作用,且效果显著。虽然在待人接物能力方面没有明显区别,但SPARK班学生的待人接物平均成绩有所提高。
  经过实验验证,美国SPARK课程理念引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具有可行性,符合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我国可以根据国情,将SPARK课程的理念引入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
  (1)优化课程结构,引进美国SPARK教学的基础理念所倡导的要素,与我国体育教学相结合,促进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设。
  (2)调整教材内容,使内容新颖、有吸引力,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利于学生掌握和利用,增加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课程内容安排中注重体能发展和技能发展相结合,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并合理搭配,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的能力。教学评价多以表扬为主,鼓励为辅。教学方法多样,让学生在运动中获得成功的快感,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高学校、社会、家庭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
  (4)本研究做了8周的实验教学,对于需长期训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运动来说,实验时间太短,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可试图做更长时间的实验教学,以获得更加接近全面的实验结果。
  (5)本研究选取了兴济小学四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但学生课下兴趣、课下参与运动的程度都是实验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这就增大了实验结果的误差。所以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尽量选取不可控因素少或大体相同的受试者,这样就可大大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