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研究——以《民生直通车》为例
【6h】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传播策略研究——以《民生直通车》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21世纪初,伴随着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推出的《南京零距离》,“电视民生新闻”这一新概念得到了新闻业界和学界的广泛认同,一股“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风潮席卷全国,各大电视台纷纷模仿,创办属于自己频道地域环境的民生新闻节目。伴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逐渐发展,新媒体孕育而生,新媒体改变的,不仅仅是媒介对于技术的革新,同时还改变了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模式。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单一的媒介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受众的需求,媒介的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在融媒体的环境之下,电视民生新闻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刚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就得以迅速发展并且深入民心,其原因在于电视民生新闻这种新闻形式和其他类型的电视新闻相比,其新闻内容、传播过程中的语态、新闻信息的来源,以及主持人的风格、新闻的叙述方式都呈现一种生活化状态。然而在融合媒体到来的大环境下,网络的普及、各种手机新闻APP盛行、微博的实时热搜,只要有一部小小的手机,就可以接受来自外界的新闻信息,同时又可以将自己看到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发布出来,这是一种传受双方一体化的体现,网民随手发布新闻线索,这种新闻线索来源于受众,那么这样的新闻事件也就更加贴近“民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一向主打新闻的服务性、贴近性原则,新媒体出现后这样的优势似乎就不存在了。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新闻节目,也应积极寻找新的传播策略。本文将以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民生直通车》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旨在通过分析《民生直通车》这档节目,探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融媒体环境下的生存之道。 本文第二章运用《民生直通车》为切入点,通过定量分析总结《民生直通车》的节目现状与问题。同时分析面对融媒体的大环境下,《民生直通车》是如何积极应对媒介融合而做出新的传播策略,从而延伸到第三章与第四章的问题,即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的种种机遇与挑战,以及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新型传播策略。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正在朝着“多元化”传播发展,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者编码,接受者译码的简单过程,依托互联网,受众可以对节目实时发表意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在网络中传达给传播者,从而也实现了从“受众本位”到“用户本位”的转变。然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自身缺陷也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加凸显,那就是它的“越界”行为,本身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就存在过度关心百姓的“私人领域”,运用新媒体后,受众的“私人领域”更加暴露无遗。通过新型媒体窥探百姓生活,乐于播报一些百姓“家长里短”且没有实际意义,不能真正服务受众的新闻,也使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广受诟病,面对这些问题,融媒体环境下的民生新闻节目似乎更需要“把关”意识的觉醒。 因此,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依托传统媒体,并不是简单地和新媒体合二为一,正如本文第四章所提出的传播策略,民生新闻节目需要重新定位,整合媒介,搭建融媒体新型平台,同时绝不能丢失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找到最适合自己地域环境的民生新闻内容传播渠道。作为民生新闻节目,话语权的掌握应该在民众的手上,不能仅仅依靠传统媒体来掌控公信力度,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也要在本土树立属于自己品牌形成品牌战略,同时运用新闻的专业主义在民生新闻界占据一席之地。 传统电视民生必定要经历一个自我转型的时期,但是这样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媒体转型过程中不是谁适应了谁,而是通过转型有了自己独特的融合特性,有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转型中失败从而被媒体淘汰,但是剩下的优秀节目会成功的完成自我转型,电视民生新闻的活力依然存在。也许在未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也不会如此分明,它们将慢慢走向融合发展,如今的传统媒体会因为新媒体不断发展,充满新的活力;新媒体会因为传统媒体更加专业化。而电视民生新闻只有依靠自身的创新传播策略不断改进,才能在新的媒体时代拥有自己的话语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