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庸》天命论与《中庸》之教
【6h】

《中庸》天命论与《中庸》之教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中庸》的作者、成书年代研究综述

(二)关于《中庸》天命论的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孔子天命思想的渊源

一、殷商时期的“帝”

二、西周时期的天命观

(一)天命糜常,惟德是辅

(二)天意在民,天民合一

三、春秋时期的天命观

一、孔子的天命观

二、《中庸》的世界观

三、《中庸》天命论与天道论

四、《中庸》天命论与人性论

一、“率性之谓道”的哲理内涵

二、教化的根本在“道”

三、本性之德:合外内之道

(一)成己与成物的基本内涵

(二)成己成物的内在关系

四、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五、修道工夫之要:慎独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后记

展开▼

摘要

《中庸》天命论的直接来源是孔子的“性与天道”思想,孔子将高高在上的带有神的意味的天命下落至人性、人道,把周人只有王者才能做到的与天合一转化成一般人皆可与天合一,使得天命有了普遍性的意义。 《中庸》的天命论,在继承了孔子天命观的基础上第一次把天命与人性直接结合在一起,意义重大,为后人理解天命、理解人性,理解天人关系奠定了基础。《中庸》天命论以其天道论与人性论为理论基础,使得《中庸》开篇提出的“命、性、道、教”四个命题实现了一体贯通,其过程即是《中庸》天命论的教化的展开过程,亦是“修道”之过程。此“道”是“人道”与“天道”的统一,即在知“天道”的同时,修行“人道”。“人道”是秉承“天道”而来,“天道”下贯为“人道”,“人道”通过“率性”以合于“天道”。儒家教化关注的是“真正”的人之完成,在《中庸》看来,其教化的最终指向亦是人的完成,是个人的内在的德性修成,最后推及至人人有德性。《中庸》认为必在修身成德,成己成物之生成过程中方可见“性之德”。《中庸》言天命所规定的人应所行的规则必是在“修道”的过程中完成的,即是一个彰显“性之德”的过程,即是一个修“人道”以合于“天道”的过程,并且人人皆可“修道成德”,皆可修“人道”以合于“天道”,皆可实现自己,成就自己,这便是教化的功用。 《中庸》后篇“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便是彰显了人“性之德”,即是“仁”,仁是统摄儒家德性的最基本的德性,亦是儒家最高的德性,做人即为“仁”,自亲亲始,以“忠恕”的行仁之方,“慎独”的修道工夫,如此,在日用常行中践行中庸之道,贯通人我、天人,实现人的意义,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总之,《中庸》天命论是《中庸》之教的学理本原,而《中庸》之教实际上即是一个完成自己、实现天命、回应天命的过程与途径,其意义在于使得人人皆可通过下学人事而上达于天,人人皆可为尧舜成为可能。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