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噻唑膦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的作用方式及防治应用技术研究
【6h】

噻唑膦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的作用方式及防治应用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禾谷孢囊线虫病(Cereal Cyst Nematode,CCN)目前已经在我国小麦主要产区普遍发生,威胁到小麦的安全生产,亟待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本文研究了噻唑膦对禾谷孢囊线虫的孵化、侵染和活动能力的影响,对禾谷孢囊线虫二龄幼虫的毒力,初步明确了噻唑膦的作用方式,并结合不同的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评价了噻唑膦对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效果,同时研究了禾谷孢囊线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研究了禾谷孢囊线虫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盆栽条件下,禾谷孢囊线虫为害小麦,影响小麦农艺性状,每克土壤中初始接种卵量为5~30个时,小麦叶绿素含量、根干重、茎干重、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穗重与未接种线虫处理的小麦相比分别降低了10.89%~34.46%、30.65%~73.95%、13.93%~58.68%、30.48%~53.33%、3.97%~36.93%、-3.73%~1.28%、-0.72%~35.08%;而在田间肥水充足条件下,禾谷孢囊线虫对小麦的各项产量指标无显著影响;繁殖系数与线虫初始密度呈负相关。试验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发生对小麦产量存在潜在威胁,在制定防治措施时,应充分考虑水肥条件,重视对中低产田的影响。
  2、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噻唑膦对禾谷孢囊线虫二龄幼虫的抑制活性,对二龄幼虫直接毒力较低,不能完全杀死孵化的二龄幼虫。研究了噻唑膦对禾谷孢囊线虫线虫孵化、侵染和运动等的影响,结果在孵化前期(4℃),噻唑膦处理不影响孢囊的孵化,在孵化时期(15℃),噻唑膦处理对孢囊的孵化有明显抑制作用,孵化率极低。噻唑膦能影响二龄幼虫的运动能力,干扰线虫向小麦根组织方向运动,可能是通过影响二龄幼虫的运动能力和感应定位能力来影响线虫的侵染。研究表明,噻唑膦对禾谷孢囊线虫二龄幼虫致死剂量要明显高于抑制卵孵化、活动能力和侵入能力所需剂量。表明噻唑膦主要通过抑制卵孵化、降低其活动能力以及侵入能力达到控制线虫的目的。
  3、为建立噻唑膦对禾谷孢囊线虫防治的防治技术,研究了噻唑膦不同剂型、不同时期施药以及不同施药方式对禾谷孢囊线虫防治效果、药剂对侵染动态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噻唑膦乳油毒土法、噻唑膦乳油灌药法和噻唑膦颗粒剂混土法对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效分别为78.08%、60.27%和34.25%以上,均能有效控制线虫的发生。对于CCN田间防治,播种期噻唑膦乳油灌根处理的防效要优于颗粒剂混土处理,持效期较长,能控制小麦整个生育期内线虫的发生;而小麦返青时使用乳油制剂随返青水浇灌效果要优于冬前期用药,由于小麦返青期正是禾谷孢囊线虫孵化侵染的高峰期,此时用药效果事半功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