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种子质量问题及法律适用——以农作物种子为例
【6h】

论种子质量问题及法律适用——以农作物种子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种子及种子质量概述

2.1 种子的概念

2.2 种子的属性

2.3 种子质量及构成要素

2.4 规范种子质量的主要法律适用

3.种子质量问题的表现、认定及法律责任

3.1 种子质量问题的表现

3.2 种子质量问题的判定

3.3 种子质量问题的法律责任

4.引发种子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危害

4.1 种子质量问题形成的原因

4.2 种子质量问题的危害

5.完善我国种子质量法治体系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种子质量相关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5.2 严格种子质量执法,做到违法必究

5.3 完善种子致害救济途径,妥善化解质量纠纷

5.4 增强种子质量法律意识,做好种子质量问题的预防

5.5 加强法律监督,确保执法公正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展开▼

摘要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作为一种转移农业科学技术的主要工具,是农林科技进步的基础和重要载体。种子质量是种子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首要因素,也是每一个种子从业者的首要关注。同时,种子质量的优劣也与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以及农村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安全密切相关。为此,有关种子质量的法律规制成为各国种子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种子法》的颁布与实施,为我国种子产业的快速发育产生了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种子产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以假劣种子为代表的种子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如此,由于相关立法的缺陷、执法的差异以及法律监督的缺失,许多新型种子质量违法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社会危害巨大。如种子“未审先推”行为危害很大,但由于《种子法》对其界定模糊,其损害赔偿难以追责。再如农业生产中,经常出现有些种子经过检验,其纯度、净度、水分和发芽率完全符合法定指标,但投入生产中却出现出苗弱、不抗虫、不抗病等不合理的问题,致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这种种子本身遗传缺陷,在现行的强制性种子质量标准中,并未体现,从而,大多判定为质量合格,损失属于天灾,以致种子使用者难以主张权利。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有法律制度的不足,也与从业者对种子质量的概念理解不宽,以及不善于在理解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法律适用,不无关系。这些问题目前尚未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和广泛关注。
  本研究以法律适用的理论和原则为指导,深入阐明了种子质量的构成要素、种子质量问题的类型和法律责任;通过文献检索、具体案件分析和对种子企业、用户及律师等相关方进行实证调查,对当前我国种子质量问题的成因和危害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完善种子质量法治体系的对策和建议。为种子企业提高种子质量、司法机关处理种子质量问题的诉讼及国家对种子相关法律的修订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作为引言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从植物学、农业生产和法律三个层面介绍了种子的概念和《种子法》所调整的种子范围,分析了种子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论述了种子质量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阐释了法律适用的依据和原则,梳理了我国现行调整种子质量的法律规范。
  第三部分从法律适用的角度,就当前种子质量问题的表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指出将种子质量问题分为假劣种子、瑕疵种子和缺陷种子的实践意义;同时,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质量问题的认定依据及方法;进而,指出了不同类型的质量问题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种子致害的免责事由。
  第四部分从法律制度、法律执行、法律救济、法律意识与职业道德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引发种子质量问题的原因;同时,阐述了种子质量问题的危害。
  第五部分按照“依法治种”理念,从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完善法律救济、加强质量预防、法律监督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规范种子质量问题的对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