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双任务情境下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研究
【6h】

双任务情境下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标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孤独症理论基础

2 执行功能综述理论基础

3 双任务范式理论基础

第二章 双任务情境下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的结果与分析

1 抑制控制能力任务分析

2 心理灵活性任务分析

3 工作记忆任务分析

4 孤独症儿童不同年龄阶段执行功能特征分析

5 不同机构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分析

第三章 孤独症儿童与对照组儿童执行功能能力比较分析

1 两组儿童抑制控制任务的结果与分析

2 两组儿童心理灵活性任务的结果与分析

3 两组儿童工作记忆任务的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与症状严重程度分析

1孤独症儿童症状严重程度与执行功能各任务的相关分析

2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各成分得分总与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分析

3 孤独症儿童各执行功能能力对总分的回归

第五章 孤独症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1孤独症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与建议

1 讨论

2 建议

3.研究创新

4.研究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双任务情境下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研究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
  比较孤独症儿童在双任务情境下的执行功能差异,探究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执行功能间的差异,探讨孤独症患病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提出意见建议。
  方法:
  运用自我延迟满足任务、反向择物任务、图片工作记忆卡片、心理旋转任务、昼/夜stroop和手部游戏任务测查48名孤独症儿童和4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儿童的执行功能能力,并设置高低音频组作为双任务探测模式,比较孤独症儿童双任务处理能力,和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执行功能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孤独症发病影响因素;运用one-way ANOVA分析不同孤独症康复机构的患儿执行功能差异。
  结果:
  ⑴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执行功能的任务得分和任务用时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⑵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任务得分在高低音频组间无差异(P>0.05),任务用时存在差异,高音频刺激时孤独症儿童需更多时间完成任务(P<0.05);
  ⑶工作记忆、心理灵活性和抑制控制对执行功能总分有预测作用(β=1.864,P<0.001;β=-0.323,P<0.05;β=0.978,P<0.05);
  ⑷孤独症儿童在低音频刺激下5-6岁时的抑制控制得分显著高于7-8岁组(P<0.05),在高音频刺激下3-4岁的工作记忆得分显著低于7-8岁组(P<0.05);
  ⑸不同康复机构间孤独症儿童在低音频听觉干扰下的执行功能的总体能力和心理灵活性存在差异(F=7.567,P<0.001;F=5.156,P<0.05);
  ⑹孕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2.309(2.035-49.772)],多次怀孕生产[1.158(1.296-7.821)]以及新生儿缺氧抢救史[2.135(0.923-77.392)]可能是孤独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
  ⑴孤独症儿童的执行功能显著弱于正常儿童,当其孤独症量表评分越高时,其执行功能越差;
  ⑵孤独症儿童双任务处理能力较弱,高音频刺激的听觉干扰会显著影响其任务完成;
  ⑶5-6岁可能是孤独症儿童抑制控制能力的黄金培养年龄;7-8岁可能是孤独症儿童在双任务情境下既能应对听觉干扰,又能较好完成工作记忆的显著发育年龄;
  ⑷不同机构间孤独症儿童的执行功能水平不同,应当加强对孤独症康复机构的管理与培训,提升各机构的孤独症康复训练水平;
  ⑸孕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多次生产以及新生儿缺氧抢救是孤独症发病的危险因素。
  建议:
  ⑴加强与完善孤独症康复机构的管理制度,提升康复机构的业务水平和培训能力;
  ⑵培养孤独症儿童的双任务处理能力,加强对孤独症儿童的执行功能的康复训练,还可使用高音频刺激作为条件反射纠正孤独症儿童的不适当行为;
  ⑶政府、医院、社区等机构应加强孤独症的相关知识宣传工作,使更多的孕妇在孕期远离孤独症发病危险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