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比较——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法哲学原理》
【6h】

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比较——读《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法哲学原理》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内容摘要

前言

第一章马克思、黑格尔历史观总体比较

第二章马克思、黑格尔历史观具体比较

第三章几点认识

参考文献

致 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就一直是理论研究无法回避的话题。本文选取两位哲学家在历史哲学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两本著作——《法哲学原理》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从整体和重点两个方面对其历史观进行比较,力求发见马克思历史观对黑格尔历史观的继承和超越。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尽管两位哲学家都把人类社会历史看作不断变化发展、前进上升的过程,并重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研究,期望揭示隐藏在社会现象背后指引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是由于出发点完全相异,从而导致他们对社会历史作出了不同的解读。 黑格尔始终从理念出发来说明历史,把理念当作历史发展的根源和依据。在黑格尔看来理性是整个世界的主宰,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在理念自我运动支配下的社会演进过程,就是精神、理性的自我展开。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精神、理性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是绝对精神为了实现自己,达到自己本身的手段和途径。这就使得黑格尔的历史观仅仅立足于解释世界,满足于将现实问题变成观念问题,而把变革现实排除于视野之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彻底地批判了这种历史观,宣布真正的历史开端于思辨中止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从现实的社会存在来考察历史的唯物史观立场。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说明历史,分析了观念意识的生产,人们的劳动实践,以及交往活动的现实状况,揭示了实践与社会关系、社会意识之间的互动联系,找到了人类客观历史的本质和现实基础。其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往关系与国家的深入剖析,初步阐明了社会生活各个主要方面的联系,证明人类社会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从而彻底超越了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创立起唯物史观。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贯穿于两位哲学家历史研究的各个方面,劳动理论、市民社会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是其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 黑格尔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现代社会中的劳动进行的解读,尽管反映了现实劳动的现状,对马克思劳动实践思想的形成有启发作用,但由于其政治经济学始终处在其思辨哲学的统摄和支配下,是其整个思辨理论体系的一个环节,所以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劳动的客观性。他仅仅将劳动看作人的精神本质的外在表现,认为劳动在观念的对象化过程中,应该被看作是人的精神本质实现出来的证据,劳动就是主体类意识的外化和异化。实际上,黑格尔对劳动进行考察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张扬劳动过程中精神的巨大能量,以便将劳动过程中的自我意识(也就是理性)提升为社会存在的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阐明人类历史是自我意识自我运转的现实。对于黑格尔这种唯心主义的劳动规定,马克思持批判态度,认为它错误的定位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歪曲了历史的本来面貌。马克思一方面反对黑格尔把劳动等同于精神作用的观点,认为劳动作为贯通主客体的中介,表现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另一方面将生产实践确立为历史观的核心范畴和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从历史源头和起点的意义上理解劳动,彰显了物质生产的重要性。由是,社会历史在马克思那里成为劳动或人的实践活动的作品。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十分关注市民社会,并同样在物质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层面上使用市民社会概念,但是由于两人的历史观出发点完全相反,导致了两者对市民社会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有着不同的定位。黑格尔将市民社会看作一个与家庭和国家相对立的私人经济的活动领域,认为市民社会是由每个各自独立而又彼此相互依赖的特殊人所构成的联合体。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没有办法独自生产满足自己所有需要的产品,因而都必须借助他人,以他人为中介形成“需要的体系”。但这种联合体由于以个人利益为其结合的目的,存在着因自身特殊性的无节制而必然产生并且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所以对市民社会来说,只有诉诸国家的力量,服从国家的领导,才能克服自身的缺陷。马克思继承和吸收了黑格尔关于人的需要必须在市民社会中才能够得到实现的观点,把市民社会规定为经济交往形式。他用大量篇幅分析市民社会中的经济关系、社会分工、交往形式等因素,通过考察市民社会的内部结构和运动机制,揭示了市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进而以此为依据确证了市民社会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针对黑格尔贬抑市民社会、忽视或否定市民社会对国家的正面作用的倾向,马克思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和法的关系,得出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家庭和市民社会才是真正的活动者,是社会历史的原动力,是国家的前提的结论。 黑格尔以思辩的历史哲学为出发点,从世界精神是世界历史的本原和基础的意义上,论述了世界精神演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认为世界历史一般说来是精神在时间里的发展,是精神借以解释和表现自己的场所,是世界精神发展和实现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在世界理性决定作用下的必然归宿,它与自由意志的发展同步,通过“世界历史性民族”的盛衰交替来实现。而马克思在对世界历史进行分析时,始终坚持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民族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辩证关系为理论取向,以历史主体能动的创造性作用的发挥为内容,自始至终贯彻了一种实践反思的批判精神。他坚持认为历史世界化的基本前提是生产力、分工与交往的发展程度,并站在社会历史的现实层面上,侧重于从资产阶级对世界历史的开创去说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注重从现实个人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核心内容,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基本规律,描绘了历史世界化的基本趋势,天才地预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未来图景。 比较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历史观,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把握黑格尔历史观与马克思历史观各自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对我们的理论研究和现实考察是有意义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