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太史公曰”、“异史氏曰”比较研究
【6h】

“太史公曰”、“异史氏曰”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从"太史公曰"到"异史氏曰"

(一)"太史公曰"与"异史氏曰"

1."太史公曰"对"异史氏曰"的启示

2."异史氏曰"对"太史公曰"的升发

(二)《太史公自序》与《聊斋自志》

1.《太史公自序》、《聊斋自志》之同

2.《太史公自序》、《聊斋自志》之异

二."太史公曰"、"异史氏曰"思想比较论

(一)"太史公曰"、"异史氏曰"的人才观

1.人才类型

2.人才标准

3.君臣之道

(二)"太史公曰"、"异史氏曰"的天命观

1.信任与怀疑

2.觉醒意识与导民化俗

(三)"太史公曰"、"异史氏曰"的恩仇观

1.崇尚侠义精神,肯定复仇报恩

2.侧重点不同

三."太史公曰"、异史氏曰"艺术比较论

(一)传奇性

1.锤炼文字彰显艺术之奇

2.评价人物时见"奇思妙想"

(二)悲剧性

1.悲剧形式

2.悲剧人物

3.悲剧力量

(三)叙事性

1.作者与叙述者

2.叙事角度

3.叙事结构

(四)抒情性

1.句式:跌宕多变

2.修辞:丰富灵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史记》与《聊斋志异》虽时隔遥远,文体不同,但二书中都有片断式的评论文字--“太史公曰”与“异史氏曰”。它们虽然独立于本事、正文之外,自成一体,自身却有着不能忽视的价值。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对作家身世遭遇、创作心理、创作手法及作家所处时代的特点有深层理解,也可以透析从史书到文言小说的文学流变。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太史公曰”、“异史氏曰”的名称入手,从自志部分、论赞内容直至精神实质、艺术特色等契合之处进行比较研究,并且力求深入分析由于作家身份、年代、心理等各种因素造成的两者之间的差异之处。 本文共分三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首先简述“太史公曰”、“异史氏曰”从名称上的相似到精神实质的传承,进而分析出蒲松龄以“太史公曰”为参照的意愿及其作为小说家的自觉。但从“文史不分”到“以文入史”的历程又决定了两者多方面的差异。自志部分体现了作家从“发愤”到“孤愤”的创作动机继承,但也存在着精神支撑、家学渊源、创作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第二章:着重对“太史公曰”、“异史氏曰”的思想方面进行分析。从人才类型、人才标准与君臣之道等方面探讨了两者的人才观;对比分析了两者既矛盾又统一的天命观,以及司马迁对天命的觉醒和蒲松龄借天命导民化俗;在恩仇观方面,认为两者都崇尚侠义,肯定复仇报恩,并且它们都出现了新的恩仇类型。 第三章:论述“太史公曰”与“异史氏曰”的艺术特色。它们充分展示作家的爱奇情怀;都具有着悲天悯人的悲剧气质;都存在着相似的叙事性特征;且都通过跌宕的句式和多样的修辞抒发着作家灼热的情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